让急救知识“跨界出院”,市一医院开展三区联动推“生命必修课”-LMLPHP

“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加压让头后仰,另一只手的食中两指抬起患者下颌,这样就能开放气道,防止窒息。两只手的姿势记住——‘一把菜刀,一把剪刀’。”

“做30次胸外按压,接着做2次人工呼吸,这套动作要在2分钟内重复5次,在急救人员赶来之前,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用力一点,拳头冲击的速度要快!这样才能把呛住的异物从气道里排出来!”

……

今天是第74个世界红十字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学百年党史 扬红十字精神 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医院在松江院区、虹口院区以及中学、敬老院、写字楼等5个场所同步联合举行了一系列急救技能培训、义诊、心理咨询、科普宣教等活动。

让急救知识“跨界出院”,市一医院开展三区联动推“生命必修课”-LMLPHP

用“口诀+实训”等方式将急救知识跨界“送”出医院,为周边的学校师生、敬老院工作人员以及办公楼白领等近500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市民上好生命急救“必修课”。

去年6月,市一医院与松江区红十字会共同打造“三区联动”运行模式,挂牌成为上海市红十字松江区三区联动培训基地(院区)。已开展“织密救护培训网 筑牢生命安全墙”松江区红十字会急救培训“云课堂”系列授课3次。

2015年至今,市一医院每两年对全院非医护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基础技能AED 、PCR 、洗手等培训,累计达2000人次。

目前,普通市民对于心跳骤停、异物卡喉等突发情况的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度仍有待提高。

“院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不高,这与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的范围和程度有关。”作为上海市仅有的两名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GFARC)国际急救认证(IFAA)师资培训师,参与此次急救培训的市一医院创伤临床医学中心林健医生对此颇有感触,“我们经常看到飞机、火车上医生出手救人的新闻,其实,通过一定的训练,普通人也能掌握CPR、AED等急救技能。”

让急救知识“跨界出院”,市一医院开展三区联动推“生命必修课”-LMLPHP

“心脏骤停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办公室、学校等医院以外场所,如果在发生骤停后的4分钟内进行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很可能抢救成功,但这短短的4分钟恰恰是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的时候。”市一医院北部抢救室护士长杨炯此次与另两位医护人员一起,向民办新华初级中学300余名师生讲授心肺复苏技术及心脏除颤仪使用方式等知识。她认为,急救知识也应当成为学生的一门“生命必修课”。这也是市一医院此次将急救知识技能的教授普及对象重点放在了学校、敬老院、写字楼等医院以外场所的原因。

在松江区泗泾新凯养老院,医院针对老年人容易发生跌倒和吃饭吞咽卡喉的特点,为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开展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急救技术培训。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参加培训的人员两人一组进行了操作演练。养老院工作人员表示,生命急救往往就在几分钟之间,熟练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提高了大家在面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的应变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多上了一份“生命保险”。

让急救知识“跨界出院”,市一医院开展三区联动推“生命必修课”-LMLPHP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红十字理事会副会长宋国明希望,通过此次以及后续培训,补齐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的短板,为院外人士和非医护人员上好生命必修课。

“作为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上海市红十字医院,市一医院将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继续着力构建立体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加强上海市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建设、拓展应急救护培训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拓展‘一带一路’中红十字工作,努力推动医院红十字工作再上新台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医院红十字理事会会长郑兴东说。

图源:院方供图

05-08 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