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姐弟两,路边拾到51万元巨款,悉数返还失主。
这就发生在上海,在你我身边。
不必惊讶,也不必盛赞。
两个真挚而无暇的脸庞,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模样,一所学校的模样,一座城市的模样。
正如他们的名字一般,“晨”“曦”照亮了所有人。
姐姐张晓曦,弟弟张梓晨,就读于崇明区建设小学。前些天两人在外遛狗,撞见一个老旧床头柜。出于好奇,两人打开柜门,发现一叠用牛皮纸和信封包裹的东西,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百元大钞。
想着“失主肯定很着急”,弟弟把守柜子,姐姐跑回家求助大人。面对大人“将信将疑”,孩子不依不饶,折返一趟拿来实物确认。发现是真钱,全家立即报警,终于在第一时间找到失主。
别人眼中感天动地的义举,在这个小家庭却道“习以为常”。
父母平日经营一家小饭店,常有顾客粗心落下钱,小到几十元,有时几百元。姐弟俩看到了就交给父母,然后一一还给顾客。
“虽然我们不富裕,但不义之财不能要”。正直的夫妻俩挂在嘴边的这几句,却让两个孩子耳濡目染,入了脑也入了心。
别人眼中感天动地的义举,在学校老师看来“一点儿都不意外”。
孩子平日里活泼外向,乐于助人,善替他人着想,“眼睛里都是光”。老师上课放课件,她会主动把窗帘拉上;课间同学需要帮忙,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手。
父母这样奖励他们,镇上逛一圈,买上一堆好吃的,“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不用太刻意嘉奖”。
学校这样鼓励他们,在全校升旗仪式上为他俩颁发“正能量”奖:“正直的榜样就在大家身边”。
网上网下无数人这样点赞他们:了不起,品德高尚,妥妥正能量,最美小学生!
少年志高,拾金不昧。
两个可爱少年郎,展现了自身优良品德和社会公德,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这座城市里,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而这背后,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一个个家校小环境,更是一个积极正向的社会大生态和城市新风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近年来,上海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动青少年德育,突出价值观引领,树立大德育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创新载体形式,重视课堂教育,重视实践体验,推动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学校家庭互补共育。引导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起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坐言起行,有大爱,有大德,更有大情怀。
全方位、多维度,润物无声,却为青少年发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起一个强有力、可持续的系统支撑。
向上向善向美,由此拔节而生,长成了一座城市动人的风貌与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