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湖州举办。30日,记者与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在安徽采访,见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强省际产业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广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
走进位于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内,轰鸣的机器开足马力,一片繁忙的景象。这家企业的身上有着鲜明的长三角一体化印记:公司总部在浙江,上海设有研发中心,于安徽的土地上扩能成长,滋润的是江苏的“养分”——中新苏滁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在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拥有146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20个省级开发区,平均每个城市拥有3.6个国家级开发区、7.8个省级开发区。如何利用好丰富的产业园区资源协同发展,将是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中新苏滁恰好是一个合适的研究样本。
操着浓重的瑞安口音,安徽胜华波副总张伟兴告诉记者,2019年企业实现产值5.7亿元,目前已决定开展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
究竟是什么“魔法”推动企业将生产线安心地从沿海城市转移至滁州,并扎根于此?从高新区所提供的的各类“养分”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胜华波将产业转移视作大势所趋。沿海城市高企的土地成本很难满足企业快速扩张的需求。高新区内,4条高速、2条高铁、1条铁路穿境而过,滁州、全椒、定远三大高铁站毗邻园区。承东启西、临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较低的土地成本组成了“基础引力”。
光有这两点远远不够,沐浴着一流营商环境发展的企业,能适应“慢半拍”的办事效率吗?让张伟兴都有些难以置信的是,作为第一批入园企业,胜华波从一开始就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为了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安徽省在国土、规划、环保、建设等方面赋予高新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放在高新区的审批章上有个小小的“2”字。
“我们全面借鉴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让营商环境处处体现出‘高效’。”管委会副主任赵永宾表示,借助“二号章”,重点涉企市级审批事项全部下放至高新区,很多企业的审批手续在一天内可以办结。
“当我们宣布把工厂迁到安徽时,部分员工都不支持。因为有的孩子在上学,有的老人需要医疗救助,人之常情。”张伟兴说。
但高新区的建设思路让这部分员工吃下了定心丸。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加坡式“产城融合”理念,高新区与沪苏浙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先后引进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上海兰卫高端医学检验检测中心等优质文教卫资源,据张伟兴透露,入驻以来,公司人员流失率不到5%。
在赵永宾看来。如果不注重软件上的提升,即便招商成功,省际合作园区后续也很难留住企业和人才的心。
“生产线放到滁州,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离开’上海。上海是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人才资源、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对客户的影响力都无与伦比,我们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会进一步发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整合各地资源,我们要利用一体化优势,让企业抓住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张伟兴说。
据了解,作为安徽在产业园区共建的全新探索,目前中新苏滁引进的工业项目中,长三角区域占比超过70%,而在高新区的一侧,滁宁城际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安徽和沪苏浙的时空距离越拉越近。同时,更多的要素、先进理念也会自东向西流入安徽,破除这些“有形”及“无形”的阻隔,长三角的区域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协调发展新格局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