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这个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又一次如期而至,给孩子们的美好童年回忆又增添了一份小美好。随着孩子们返学复课回到熟悉的校园,学习任务“爬上”了他们小小的肩膀,面对学习压力,他们的成长之路是否还能持续与快乐相伴?家长们在“后疫情”时期该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昨晚,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为5.5万人次家长带来“六一”国际儿童节专题活动,以“尊重、理解、接纳——让儿童更快乐!”为题,分享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智慧,陪伴孩子从快乐走向幸福。
孩子们的这些“敌人”,能消失吗?
直播开始,令人关注的问题就被抛出:孩子,你真的快乐吗?上海家长学校课前调查显示:如果以100分为满分值,家长认为孩子的快乐指数在91分至100分之间的占23.3%,在71分至90分之间的占53.2%,在61分至70分之间的占19.1%,在60分及以下的占4.4%。经常对孩子发火的家长约占34.1%,偶尔发火的占六成以上,从不发火的家长仅占2%左右。
家长们的焦虑依次为:孩子学习效果不佳、独立性差、抗压能力低、身心不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弱。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平时出现“心情不好”的原因认识比较清楚,主要是没完没了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老师严厉的教育和父母的打骂、缺乏发展兴趣的自由、父母的攀比心和急功近利教育方式。
“要知道,孩子们都有一个宿敌,那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这样只会衬出自家孩子的不完美,让他越来越自惭形秽,负能量越积越多。这样的孩子能快乐得起来吗?”上海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董丽敏说。
参与讨论的专家坦言:“现在的孩子还有几怕,比如说第一个怕发卷子,第二个怕公布分数,第三个是怕返校,第四个是怕开家长会,尤其是开家长会之后家长就会说,你们老师说了,你们怎么怎么样,尤其是你,哪些地方缺点一大堆,好像是一个学校老师的‘帮凶’一样回到家里来。”
类似情况,在家长中并不鲜见。如何让家长改变?董丽敏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个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到幼儿园第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家长,你这个孩子有多动症,然后家长回去后,孩子问妈妈老师说什么,结果妈妈镇定地说老师说你很好,现在都能坐到3分钟了。就是这样这样一点点鼓励,把这个孩子一直鼓励到高中毕业。高中毕业以后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哭了,他跟妈妈说我知道我很不优秀,但你一直鼓励着我走向优秀。
董丽敏给家长们送出“三比”方法: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孩子、激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积极向上。”她建议可以尝试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听取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坦诚交流。
不同风格的孩子,要差别化教育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传远直言,家长在保护和教育儿童时主要会出现三种失误:
一是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把自己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以高期望的方式转嫁给子女;
二是家长急功近利,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为了孩子不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从小驱赶孩子向自己精心安排好的目标奔跑;
三是家长过度保护,终身为孩子服务,家长溺爱式的保护、保姆般的服务,最终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他认为,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是儿童的权利。尊重不迁就,保护不溺爱;家长要放平“管教和爱护”这把“水平尺”。
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其实对孩子期望较高,有些家长感觉自己之前一个梦要在孩子身上即将实现不了了,就会将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感到很紧张。其实孩子一旦如果在情绪上出问题的时候,多少又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和学习成绩。
课堂上的案例分享频频引发在线家长共鸣。一名小升初孩子,每天早上6时起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套英语试卷,然后才能吃早饭;7时出门去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去课外辅导班,晚饭只能随便对付一下,通常要到晚上8时才回到家,紧接着又有一堆试卷等着要做,不弄到晚上10时多是不可能睡觉的。对于这么辛苦的孩子,有家长却直言:“这个案例并不典型,因为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董丽敏指出:“当下的孩子,如果单从物质生活条件来看是很幸福的,但如果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未必真的快乐。因为孩子们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家长为他们安排好学习之外的一切生活与活动,常常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即便有时候也会有孩子表示反感,但基本上‘抗议无效’。于是,很多孩子就在这般一次次的屈服中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还有一个7岁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尤其爱画他爱吃的东西,比如汉堡包、大鸡腿、冰淇淋等,但每次都会遭到妈妈的训斥:“你总画吃的,给别人看到会认为你是个吃货,多丢人啊,不要再画了!”后来,这个孩子改为画飞机、大炮,可是妈妈还是不高兴,对他吼叫:“你就会画这些啊,那么多美丽的风景不会画吗?”再到后来,孩子干脆扔掉了画笔,再也不爱画画了。
“其实不只是画画,家长一个不假思索的评判标准或干涉,就可能扼杀了孩子天才般的创造力,消除了孩子应有的兴趣和快乐,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孙传远指出,很多家长不了解或故意忽视孩子的“秘密”,要知道,孩子最大的“秘密”就是儿童的天性,即童真、童趣、童心。要想让孩子快乐,就得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要想让孩子快乐,家长必须具有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家庭教育观。孩子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有的擅长视觉,有的听觉很发达,还有的触觉运动是强项,不同风格的孩子要有差别地进行教育。
在孙传远看来,要建立一个亲密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最好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然如果家庭关系搞得很糟糕,以后当孩子20岁、30岁、结婚、工作、生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打底,怎么能让家庭幸福呢?
专家们提出了五个“不要”作为给家长的建议: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能够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的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获得成功,但愿他们渡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