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推动着中国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中国城市的社会与空间变迁过程呈现出一种叠加性和跃进性的特征。作为城市化最活跃、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度最快、且城郊景观演替最为显著的城市外缘地带,其叠加和跃进特征愈加明显。随着城市的扩张,单个乡村社区一般经历了“都市边上的乡村——扩展区中的村庄——都市里的村庄”的演化过程,居民的生活方式、就业结构、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等社会社区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

《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场景变迁》一书,以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这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都市边缘区为例,将城市扩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演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揭示这一地域范围内职业结构与空间景观的变迁过程及动力机制,一方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都市边缘区社会变迁的图景;另一方面呈现“都市边缘区”逐渐被纳入“主流城区”空间变化的路径及过程。该书通过时间面和空间面两条线索,在都市化进程和国家宏观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植入日常生活分析视角,从挖掘出都市边缘区社会变迁的结构性条件与外在表现形式。在时间轴上,迈皋桥街道自1995年并入城市发展布局以来,职业结构历经了农民消失、新职业阶层崛起等重大变动;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方面,政府通过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引入全新消费空间、推进保障房建设、旧区更新和再造学区等一系列措施,实现迈皋桥街道的整体社会转型。在空间轴上,迈皋桥街道完成了从介于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都市边缘区”转化成“都市化地区”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地空间消失,新工业空间和新商业空间出现,空间渐呈多元趋势发展。城市空间更新和再造推动了城市内部产业经济的升级,成为城市空间能级逐步提升的重要动力机制。

品书录|都市边缘区的更新治理-LMLPHP

如何一边继续保持城市的增长逻辑,一边引入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结构和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实现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是提高城市系统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韧性城市”的内在要求。《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场景变迁》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环境敏感性本土化研究框架,于实践中为“都市治理和更新”提供了行之有效且值得借鉴的“中国管理经验”和“中国管理模式”。

06-03 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