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眼皮子底下的好工作!环高校就业带,藏着不少“小金蛋”-LMLPHP

毕业后,就留在大学边上工作?!

时下,不少与高校为邻的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对就业有不小的吸附和带动作用。

 “环同济”,很典型。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最近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约三分之一企业已经或正在启动校园招聘,吸纳大学生就业。

 “入驻我们园区的基本是小微企业,别看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提供的招聘岗位通常都是个位数,但由于企业数量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比较可观。”记者见到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时,他的案头就摆着一份统计表。日前,园区15家企业累计招聘了41位应届生,复旦、同济、上理工、二工大等高校的毕业生都有入围。

 同济科技园目前入驻的企业超过2000家,随着复工复产全面启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招兵买马的意向。

“我们正在和同济大学等附近几所高校联系,希望在近期推出大学科技园专场招聘会,为今年的毕业生再提供一些岗位。”戴大勇说。

“环同济”特有的就业氛围:追随学长学姐的脚步一起干

为了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今年做了不少专项统计。有一则意外发现很有意思: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中,大约有400人留在杨浦区就业。由于学校门口就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个圈里约85%的企业创办者都是同济师生。

“我们很多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环同济,进了他们学长创立的企业一批打拼。”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方雅静告诉记者,“追随学长学姐的脚步一起干”,这种就业的氛围在同济很典型。5月刚结束了一场校友招聘专场,大大小小来了86家校友企业,带来不少岗位。

别忽视眼皮子底下的好工作!环高校就业带,藏着不少“小金蛋”-LMLPHP

其实,同济大学周边的这个“环”,一度被津津乐道:以同济大学为核心,以控江路、大连西路、密云路、中山北路、杨树浦港为界,面积2.64平方公里,周边集聚企业3200多家,产业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起步,后来形成“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再到如今年产值奔着500亿目标冲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里不仅是一个打着鲜明的“同济”烙印,由该校优势学科外溢形成的产业集群和经济活动圈,在吸引创业者加盟的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就业带。

上海同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李永东10多年前在同济读博时创立的,也在同济的“环”里。在这一轮疫情下,这家深耕实验室通风设备的小公司逆势“起飞”。

“疫情一下子唤醒了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各地都在加大对公卫硬件设施的投入,很多外地客户都通过口口相传,找我们订购产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李永东近期拿出好几个岗位,专门投放到校园招聘市场。

经过前后几轮“云招聘”,李永东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今年来应聘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于往年。对企业来说,这当然是利好,可以储备人才。

在同济科技园采访,多名小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招聘行情有点特别,和往年的“节奏”都不一样。

“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企业一度停产,资金压力巨大。好在后来政府在税收、租金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我们就缓过来了。”一家从事环境设计的创业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陆续启动实习生招聘,“先实习后签约”是这家企业招聘惯例。

“环高校”集聚知识密集型服务,一批高成长性创业团队涌现

不仅是同济,在上海高校中,复旦、交大、东华、上理工等高校周边,其实都有科技园区和创新空间。

“环高校的产业集聚具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业态特征,技术含量较高,创业门槛相对比较低,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吸附能力。”按照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强观察,这一波疫情的发生,客观上让大学周边的各种创新空间和载体逐渐经历“腾笼换鸟”:或许,一部分企业将“关停并转”,而腾出来的空间则会给更有创新潜力的市场进入者。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政府层面的政策供给进一步精准聚焦小微企业,从减免租金、税收等多方面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不少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以及各类园区,为创业者提供的条件更加优惠,要是毕业生考虑今年创业,机会着实不少。

别忽视眼皮子底下的好工作!环高校就业带,藏着不少“小金蛋”-LMLPHP

除了吸附各类创新团队,“环同济”还有自己独特的“体质”。

比如,盘踞于此的中小微企业大多以规划、建筑设计为主要业态,还有工程咨询等。最近,陈强饶有兴趣地去“环同济”的几家设计院所探访,发现好几家设计院晚上六七点钟仍灯火通明,员工们在紧张工作。“疫情后,‘新基建’的热潮正在掀起,随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落地、一批项目落地,很多企业都将迎来发展利好。”

对于正在求职的毕业生,陈强的建议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要有新的就业思路。比如,经过这一波疫情,在线教育行业“火”了一把,且未来更加可期。

包括“环同济”在内的很多大学科技园以及孵化基地里,其实有很多在线教育的创业团队。进入一些具有高成长性的创业团队,或许就是一份上佳的工作。

主动拥抱新产业新业态,“小而美”也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环高校的就业带里藏着不少小“金蛋”,但对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要做出果断选择并不容易。从面子问题到心理问题,正如小微企业在向应届生抛出橄榄枝时要克服“小庙难容大和尚”的忐忑一样,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要找一份“小而美”的工作,或许也要进一步端正心态。

李永东在接受采访时讲述的这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位企业负责人为了招聘,参加了好几轮面试。对于一些有意向签约的年轻人,他和盘托出企业对新进员工的要求。结果,一听说要出差,近一半的应聘者“跑”了。

 在大学科技园,不少创业团队负责人都有类似感受。或许,疫情的发生也无形中改变了一些人的求职心态,比如,更加“企稳”、不喜出差。

 “实际上,毕业生完全没有必要被出差‘吓’倒。在常态化防控下,我们的生活正在回归正轨。”还有创业团队负责人直言,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过于看重品牌效应。无论是今年疫情后还是过去几年,小微企业的校园招聘一直受困两个“小”:企业规模小,招聘人数小。

别忽视眼皮子底下的好工作!环高校就业带,藏着不少“小金蛋”-LMLPHP

“有些同学一看我们是小公司,可能觉得和进大企业工作的同学比起来没面子;看我们招的人数少,就觉得自己机会渺茫,索性连简历都不投了。”这位负责人给正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的建议是,今年找工作不妨“广撒网”,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到大企业工作固然有成就感,但很多时候,年轻人选择加入创业型企业,主动拥抱新产业新业态,或许未来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06-04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