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赢得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这部书里藏着答案-LMLPHP

《金锁记》一开篇,作家张爱玲就把记忆中的月亮,写成了“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朵云轩这一中华老字号是传统艺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而谈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人们总会谈论起1993年朵云轩敲响的第一槌。“中华第一槌”如何横空出世?上海艺术品市场走过了怎样的路?近日,祝君波、俞璟璐等撰稿的《盛世典藏——改革开放年代上海收藏业集萃》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组织策划,从拍卖、艺博会、画廊、古玩城、非公美术馆、艺术家、收藏家等方面选取了典型事例展开解读,列入龚学平担任主编的“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在沪举办的新书出版座谈会上,上海文化艺术界、出版界和收藏界专家围谈。评论家毛时安认为,《盛世典藏》展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转折之际上海文化市场的恢弘气象,“在全国一片沉寂之际,朵云轩敲响拍卖市场第一槌,意义非凡。书中有对历史的梳理回顾,也对上海文化的未来带来启发。”

比如,书中谈到,在朵云轩之前,深圳、北京都曾拍卖过艺术品,为什么大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的仍是朵云轩“第一槌”?“专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专业的艺术品审鉴人员、规范的流程和方式……朵云轩成功敲响第一槌,不仅使世人看到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崛起的无限希望,更如同一拍激起千重浪,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局面。”书中写道,第一槌后朵云轩参与起草修订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诸多规程、规则,无不彰显了其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20余年来的朵云轩拍卖史,与整个中国大陆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相互交织与促进。

上海何以赢得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这部书里藏着答案-LMLPHP

该书主要著者祝君波,亲历了上海收藏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节点,他认为,上海艺术品产业近来虽面临各种挑战,但充满机遇。明清以来上海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品资源,形成了国内收藏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民间收藏家寻宝、识宝、藏宝的热情空前高涨,在经济、文化双重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收藏业和艺术品市场迎来改革与变迁,如今拥有门类齐全的中介服务机构、优质的人才队伍以及包括政策环境在内的城市综合优势,这个行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务之急是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上海何以赢得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这部书里藏着答案-LMLPHP

全书全景式呈现上海收藏业地图,令人信服地论述了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以及在推动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资深出版人贺圣遂看来,本书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龙美术馆的创新发展、上海大剧院画廊的首创及上海艺博会等,其中关于收藏的故事有助于当下读者理解海派艺术背后的故事。

以艺术家陈逸飞为例,他1992年回到上海,艺术创作之余就全力进行商业上的尝试,将自己转化为一个“视觉艺术产业从业者”。他倡导“大视觉”的理念,将唯美的态度,从画布延伸到生活的众多领域。用画家的眼睛,将自己从画中悟到的东西运用到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去。他曾表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从现代生活理念出发,运用自已在造型艺术中得到的对美的积累,就像基因裂变一样,在各种载体中加以发展壮大。将经济的运作赋予更多、更新、更快的艺术倡导,把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使美学与生活相融。”作为艺术家和商人,陈逸飞不应该被割裂看待,他的独一无二也决定了他作品的稀缺性,也是我们判断其作品市场的特殊前提。

上海何以赢得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这部书里藏着答案-LMLPHP

书中还解读了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林风眠、潘天寿、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任伯年等海派十大书画家的美学风格及其市场动力。在业内看来,海派书画家群体的创作效应、海派文化艺术圈的开放风气、海派书画的社会运作,共同推动了海派收藏,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精神,包容性与多元化的相结合。

据悉,“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至今已出版十余种,主要选取改革开放时期上海在文化市场方面的成功事例,以案例教学的方法撰写各书,具有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

06-05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