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300万以上房颤患者,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心里不踏实”是信号-LMLPHP

疫情之下,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新冠肺炎,忘了很多病也等不起。整个疫情期间,刘旭教授主持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房颤动诊治中心没有停摆过,始终为患者开启着“救心”绿色通道。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过去20多年,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从无到有,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刘旭教授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病例数量和质量,无论国内外都名列前茅,他还勇于向常规房颤诊疗路径发起挑战,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独具特色、颇具成效的诊疗途径。

“我们探讨脑中风尤其是脑梗死的防治,必定会谈房颤的防治,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必须唤起大众的重视。” 6月6日是第八个中国房颤日,强生医疗携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以“消融阴霾,重获‘心’生”为主题,开展了医路相伴——中国房颤日公益健康教育项目。

中国有1300万以上房颤患者,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心里不踏实”是信号-LMLPHP

活动期间,让我们一起聆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刘旭教授谈房颤防治。

保守估计中国有1300万以上房颤患者

“心脏跳动会保持有规律的节奏,而一旦没有规律、没节奏地跳动起来,就危险了。”刘旭教授形象地说,房颤就是心脏的“乱弹琴”状态,目前是心脏病领域的常见病,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有高达5%的发病率,且每增加1岁,发病率就增加1个百分点,到80岁时发病率高达27%。为此,中国保守估计有1300万以上的房颤患者。

为什么要关注房颤,能不能放任不管呢?刘旭教授分析,房颤主要有三个重要危害,第一就是引发脑卒中,由于心房血液淤积形成血块,俗称“栓子”,栓子一旦脱落,沿着血管流入大脑,就会引发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数据显示,1/3的房颤患者会发生卒中。

其次,在长期心脏无节奏乱跳后,心脏会显现肥大,换言之,会对心脏结构产生影响,由此导致心衰。“5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心衰,心衰又会加重房颤的发生发展。” 刘旭教授感慨,房颤与心衰就是一对难兄难弟,会互相影响。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房颤、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会增加20%。

“提高关注,提高认识,怎么说都不为过。”刘旭教授身体力行,带领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开启了全国房颤规范化诊治的先河。

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成立于2009年2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10月的上海市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胸科医院对房颤的治疗有着传统优势,早在1998年10月起就在全国率先开展房颤的导管消融。

在刘旭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市胸科医院已对数以万计的房颤患者施行导管消融治疗,连续多年保持年房颤射频消融术数亚太地区前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旭教授在这一领域还创造了许多个“领先”:2010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年房颤消融例数过千的中心,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房颤消融总例数过万例的中心;到目前为止,该中心的消融总例数近3万例,全国领先。

导管消融术让数万患者彻底“告别”房颤

一直在说消融技术治房颤,房颤到底有多少治疗方法,区别何在?

刘旭教授分析,目前房颤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患者必须要了解,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减慢心率,缓解心慌症状而不是根治。第二种治疗方法,也是根治方法就是导管消融术。

部分患者听到医生讲房颤要通过消融术治疗就害怕。“宁愿吃药,不愿意选择手术,这是很多患者延误治疗的通病,非常可惜。”刘旭教授解释,这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消融术不了解。

发展到今天,房颤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医生将一根直径2毫米的导管通过股静脉沿着血管循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对心脏的异位兴奋灶进行消除。手术结束后再把导管撤出,不留任何东西在心脏内。

“这个技术相当于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珠峰峰顶,现在这个技术的效果不仅出乎患者想象,也超乎医生的想象,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在刘旭教授主持的胸科医院房颤中心,目前房颤消融总例数近3万例,位列全国领先。这些病例中,95%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与房颤“告别”。

众所周知,相对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病情更重,发生心衰和脑梗的几率更大。怎样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一次成功率?刘旭教授再度向高峰发起挑战,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在近3万余例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上较大的病例群中凝炼出更为先进的理念——房颤转子消融。

房颤转子(Rotor)是近年国际上房颤领域的热点,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持续性房颤的关键病灶。刘旭教授率先在国内引入这一理念并提出了“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术是十分复杂的房颤治疗策略,该技术可以突破单纯心外膜或心内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脏的“内墙”和“外墙”上同时搜寻目标病灶,让“坏家伙”无所遁形。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刊发,引领同行医院效仿,刘旭教授也被喻为中国房颤“转子”消融第一人。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心里不踏实”往往是信号

一路攀登技术颠峰,刘旭教授始终不忘另一件事——面向大众持续科普。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刘旭教授说起一对印象很深的老夫妻,奶奶是陪着爷爷来看病。爷爷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换了两个,后来因为房颤问题导致心衰,住院期间又出现了大面积脑梗了,偏瘫了,康复得不理想,一侧手脚已经不能动,找到刘旭的时候,爷爷是坐着轮椅被推进来的。

这样的患者还能治疗吗?刘旭心里打问号,但感动于老人家儿子的坚持,刘旭决定试一试。老人家住院后,经胸科医院房颤团队全力治疗、精心呵护,如今不仅已康复了两年,还告别了轮椅,可以独立安排生活起居了。

“这个病例的结果让我们很欣慰,但我们依旧提倡早诊早治,房颤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就差了。”刘旭教授同时特别提醒大众要做好自我预防保健,常规体检一定要做,不要小看心电图,如果发现有房颤心律,一定要尽快尽早去医院就诊。如果能及时治疗,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得到根治。此外日常生活中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心慌,自己搭脉看看是否整齐,如果不整齐,心慌严重,不妨去医院做一个检查,防患于未然。

06-06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