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多年,开放始终是长三角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在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长三角继续当好中国开放的排头兵。作为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有条件、有能力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安全支撑能力建设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6日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对长三角一体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对未来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来自三省一市的党政主要领导、相关专家以及优秀企业代表齐聚论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长三角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开放”和“循环”是马建堂论坛演讲的核心词,“长三角在开放中夯实和扩大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在开放中提升支撑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在此交汇的区位优势,面向其他地区开放创新平台,向其他地区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持。”。
对内,长三角经济发展质量较高,高端制造业发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更有上海这样高度发达超大型全球城市。因此,长三角有条件走在全国高质量发展最前端,有潜力打造成能力更强、创新更活跃的区域经济引擎,依靠产业间纵向和横向互动关系,以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循环链,带动更广大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对外,依托现有的竞争优势,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循环。如何做到这一点,马建堂用“两个进一步”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合作,以协同开放形成参与国际循环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投资自由化水平,吸引跨国企业在长三角布局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以更高效利用海外资源助推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
越紧密的循环链,越需要区域依托。
马建堂认为,长三角在未来发展中,或许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毕竟,长三角是我国许多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人才聚集,创新机构密布。这样的长三角是“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依托”,未来要争当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强堡垒。特别是在产业链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方面,在填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强化产业链突出短板、培育新兴产业链主导优势上走在前列。
增加彼此来往的层次、频率和多样性
如今,长三角城市间人流、物流来往频繁,但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看来,这样的“来来往往”还要频次更多、质量更高。
周其仁口中的“来来往往”,一是要增加层次、频率和多样性,二是要打好“大算盘”,主动为其他地区提供服务,提供的服务越多,算盘打得就越大,获益就越多。“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要习惯于去买其他地区的服务、产品,即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发挥自己之长,补他人之短。”
目前,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在全球布局,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输送到全球各地。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周其仁直言,世界的“来来往往”非常重要,一旦被阻断,会冲击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要恢复经济发展,应把重点放在重启“来来往往”。
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塑料制品生产的企业,为世界最大的快餐企业提供刀叉等产品。周其仁对这家企业关注已久,更是见证了企业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海外市场的全过程。“长三角企业全球作战能力正越来越强,‘走出去’战略还是要继续坚持。面对当前的挑战,必须要在与全球的交往中才能实现更好地分工,这也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来来往往的根源。”
数字化长三角未来要打造“一朵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作为唯一的企业界代表发表演讲,他的核心词是“数字”。
“阿里巴巴是土生土长的长三角企业,而我是一个长三角人。”张勇开门见山地说。
在他的脑海里,依然留存着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星期天工程师”活跃在长三角的景象。这些“技术大咖”利用周末到周边民营企业兼职,带去知识、技术的同时,推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成长。如今,长三角又出现了一批阿里版的“星期天工程师”——拿着“双工牌”,不仅可以在阿里的浙江园区办公,还可以在上海、江苏地区办公,又可以去安徽见客户,助力“数字长三角”的发展。
“一体化发展‘3+1>4’,不是一道数学题,也并非物理题,而是一道化学题。”张勇认为,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互联互通,实现三省一市融合中的化学变化,“上网买东西的人都知道‘江浙沪包邮’,这是网民对长三角一体化最早的体验。随着数字化飞速发展,现在的互联互通已经不只是地域互联、交通互通,而是人们更广泛美好生活的互通。”
数字化发展空间无限,首当其冲的是建设长三角“一朵云”。张勇建议,长三角应当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并以此驱动创新,“‘一朵云’不仅可以服务长三角,更能服务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他还呼吁,应持续打造数字化生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国目前有超过1亿市场主体,这1亿市场主体就是中国经济的青山,而数字经济就是发展壮大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