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捡漏”打开创新之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刚需”-LMLPHP

图片来源:pixabay

“企业越是国际化,知识产权的影响越大,有时甚至意味着生死存亡。”经历了三次跨国知识产权诉讼且未尝败绩,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对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力量体会颇深。

在昨天由市科协联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市知识产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华东政法大学等举办的“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主题研讨会上,“刚需”“生命线”成为与会专家发言中的高频词汇,彰显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无可替代的价值。

建设专利“护城河”从容应对竞争者诉讼

集成电路是一个知识产权高度密集的行业。中微半导体自2004年成立之初,就立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这直接帮助其在三场跨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从容应对,最终胜诉。

中微半导体法务及知识产权副总裁姜银鑫说,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十分重视专利布局,深入研究了竞争者、客户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数千件专利,推动创新的同时规避潜在专利风险。截至去年6月,公司共申请专利1280件,建起了一条专利“护城河”。

“我们的客户、供应商都非常强调知识产权,如果不能做到和他们一样,就无法开展对话,更不要说参与市场竞争。”姜银鑫说。得益于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应用水平,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能力,去年7月,中微半导体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企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别人失败之处或许可以成就你的创新

成立22年,有300余个产品进入了全球10000多家医院,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产品用于治疗病患,4500多项专利进入了28个国家——这是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成绩单。即便如此,在公司知识产权副总裁张丽红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国外老牌医疗器械企业专利少则数万个,多则十几万个”。

面对外国企业起步早、专利多、保护全等特点,中国企业如何“破局”?张丽红建议,在密切关注其他企业“护城河”的同时,不妨留意他们的失败案例,别人的失败之处或许可以成为你的“创新之门”。

微创曾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某公司一项在心脏支架上挖孔的技术专利,对方的技术推进到产业化阶段失败了,而当时微创正在研发的技术与其相似,不是挖孔,而是挖槽。通过专利收购,2018年,采用微槽包裹药物技术的“火鹰”支架登上了《柳叶刀》杂志,为心脏支架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赛道。饶是如此,这项技术仍然开发了15年,如果没有收购失败专利的“神来之笔”,“火鹰”的问世或许还需更长时间。

审理加速维权提速,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当下,随着社会各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各类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对标国际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上海的政府和法院在审批、调解、判决方面都在全力“加速”,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亚娟在研讨会上表示,2019年知识产权法院收案数比2015年增长了52.1%,受理案件数量明显增多,办案质量不能有丝毫松懈。为此,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大力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尽可能避免因冗长的诉讼周期而导致权利人“赢了官司,丢了市场”。

除了审理“加速”,产品上市审批也在“提速”。张丽红表示,一款三类医疗器械高端产品的研发周期平均为八年,但产品的使用周期可能只有五年。通过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特别审批程序,审批周期大为缩减,企业较以往可提前几个月拿到现金流。

围绕便利、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上海推出一系列举措。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透露,2017年,我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旨在为企业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截至去年底,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总量突破1000件,获得授权300多件,被企业誉为“上海自贸区速度”。据悉,这一专利受理“加速度”今年将在全市复制推广。

06-13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