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凌晨2时许,随着“创新杨浦号”矩形顶管机机头抵达接收井,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矩形顶管工程东线通道顺利贯通,标志着本工程第一阶段顶管工程顺利完成,为年内隧道主体结构全面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淞沪路—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位于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地区,南起淞沪路政民路,北至闸殷路民府路,采用双层Y字型下立交型式。其中上层为主线,主线自淞沪路上跨匝道和轨道交通10号线后转入闸殷路;下层设置一对匝道,于政立路以北从主线两侧分出,下穿主线后迅速汇合至民府路接地。工程完工后,将大幅提高区域路网通行能力,从空间上分离“到发”和“过境”两类交通,缓解该地区的交通瓶颈压力。
在轨交10号线上“弹钢琴”
据项目管理单位现场负责人介绍,下立交主体结构沿淞沪路走向全线与轨交10号线运营线路并行约1公里,其中淞沪路南段下立交东侧围护距10号线区间最小净距仅1.5米,同时,闸殷路主线上跨10号线区间,上跨段总长度为83.5米,以上区域均位于10号线运营区间及车站保护安全区内。“我们在开挖过程中甚至可以听到地铁运营的声音,如此大范围地紧邻及上跨轨行区,大大增加了我们施工的难度。”
为减少施工对轨交运行造成的影响,施工人员在上跨段采取跳仓法施工工艺。隧道股份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徐海江解释道:“我们把上跨段分成6个基坑进行跳仓施工,对这些基坑依次进行间隔开挖,做好一段隧道后就回填一个基坑,然后再跳过相邻的基坑进行开挖、浇筑、回填施工,就像‘弹钢琴’一样,让地铁受到的影响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在合流污水箱涵下“打地洞”
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采用明挖和顶管两种施工方法。此次贯通的东线矩形顶管通道是连接主线与匝道的关键节点,是下立交矩形顶管工程的一部分,长度均约为163米,其中最重要的难点是下穿合流污水箱涵。
根据上海排水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段污水箱涵于上世纪建成通水,至今已逾26年,是上海市区污水排放的主要干管。由于年代久远,为了不影响该合流污水箱涵正常运行,无法采用大开挖方式实施,经多次对比论证后,决定采用顶管施工技术下穿该合流污水箱涵。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专家评审方案落实合流污水箱涵各项保护措施,对合流污水箱涵本体及周边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固保护,同时通过布置合流污水箱涵监测直接点,运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对合流污水箱涵进行动态监测、动态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实时掌控合流污水箱涵的动态数据,有效指导顶管施工。
最终,本次顶管施工对合流污水箱涵影响极小,累计变化值精确控制在±2mm范围内,远低于专家提出的±10mm控制指标,在全国同类工程中表现也极为优秀。
为工程量身定制“创新杨浦号”
结合五角场地区的特殊地质情况、周边环境的高风险,建设方为工程量身打造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矩形顶管机,并为之命名“创新杨浦号”。
“创新杨浦号”顶管机由一个圆形大刀盘加上4个偏心刀盘组成,在掘进过程中开挖出一个尺寸为9.83m×6.33m的类矩形空间,以供留守在始发井的主顶装置将一节节9.8m×6.3m,重达68吨的管节依次顶入,形成隧道。
为何将隧道设计为类矩形?顶管施工技术负责人朱健解释说,“顶管工程东线、西线设计为各两根车道,如果使用圆形盾构,开挖出两根车道的空间起码需要一台直径为10米的大型盾构,我们取中间做车道,隧道内上下三米左右的空间是完全浪费的,而且开挖空间越大,管线搬迁工作量也越大,所以我们就打造了‘创新杨浦号’,它开挖出的空间正好满足了工程需求。”
“创新杨浦号”矩形顶管机上也集结了诸多硬核科技,运用了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科技手段,采用了全新的自动化注浆系统、自主研发了顶管通道的止退系统,对管节、车架等进行了针对性改进。
下一步,“创新杨浦号”机头将被拆下,运回始发井,经重新组装、安装调试后,沿西线线路再次挺进,同时,明挖段的工程也在火热进行中,各参建单位正努力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安全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照片:杨浦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