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今年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史上首届延期举办的奥运会。尽管奥运会未能如约而至,但奥运精神永不中断。6月11日,“奥林匹克,个体极限与社会进步”星期广播科学汇·科技与人文对话623国际奥林匹克日主题活动举行。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至今,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奥运会,不仅仅是赛场内的较量,也是赛场外的比拼,已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比拼,还附加了科技、文明与精神文化的综合发展。装备器械,赛事管理,乃至社会文化、国际环境,都对运动员们激发自身潜能产生影响,同时也在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正在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效应,也让如今的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赛场内外的人、事、物。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向前,奥林匹克也在不断进化发展出更为丰富的价值与内涵。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项目冠军陶璐娜结合亲身经历阐释心中的奥林匹克。复盘20年前的夺冠之路,陶璐娜表示,奥运会对射击运动员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心理。悉尼奥运会首日,中国射击队未获一金,这为次日出战的陶璐娜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不过,“因为赛前接受了系统、科学的心理训练”,陶璐娜发挥正常,最终击落金牌。
退役后的陶璐娜转型管理岗位,目前担任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自剑中心党总支书记的她清晰地意识到,体育科研力量对于提升运动水平的重要性,“钟天使是上海自行车运动员,英国这项运动上有顶尖的实时监控运动员训练数据、生理指标的系统,能帮助教练科学制定针对性训练康复计划。如果我们的研发水平能和他们一样,会怎么样?”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体育必须得到科技的赋能,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