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天才诗人曹植创作了一篇传颂千古的抒情诗《洛神赋》;一百多年后,天才画家顾恺之创作了一卷标程百代的抒情画《洛神赋图》。
两位天才,隔空呼应,共同完成了“人类绘画史上第一件纯艺术杰作”。
上周六,明珠美术馆重启线下公益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琦在明珠美术馆·心厅带来名画《洛神赋图》的解读。这是2020年新春以来这家美术馆的首场线下讲座,限额预约,备受瞩目,也是“开卷有艺·读画”系列的第六讲。
为什么说《洛神赋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第一幅纯艺术作品?
邵琦说,这幅画宣扬的不是政治或宗教观念,而是爱情。
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这幅画是三维艺术,其间蕴含着时间脉络。而在西方艺术中,直到20世纪的立体艺术才将时间加入画面。
顾恺之是如何将时间加入《洛神赋图》的?这得说到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手卷形式。这一形式能将事件发生的过程呈现出来。
手卷与我们今天的陈列方式并不一样,它应该是拉一段看一段的,看的过程就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由此可以见出,中国的艺术是要跟它亲近的,要零距离的,你可以把玩的。
当我们一段一段将手卷拉过去时,会发现它会动起来,故事情节一点一点连起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邵琦认为《洛神赋图》简直是1700多年以前的电视连续剧。
《洛神赋图》耐人咀嚼之处还有很多。
比如,顾恺之用画卷在一个现实世界中间营造出一个神话世界,在神话世界中间又把现实的人放进去,因而故事中的情感能够与人们心灵相通。
又如,《洛神赋图》画出曹植诗歌的诗意。这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不讲究栩栩如生,而讲究画中有诗。
为什么顾恺之能够画出这样的画,能够用一种装饰性的东西,如变形的图案、几何式的线条来表现一个神灵的世界?邵琦特别指出,这是因为画家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
神话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种艺术的存在,而不是他们精神的完全寄托,由此顾恺之有这样一种超然之心,可以用神话神圣世界的表示方式来表达凡人的情感。中国传统绘画对于越是隆重的东西,越不要求写实,这种像与不像之间,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开放与包容。
明珠美术馆以打造“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通过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汇聚全球一流艺术与创意资源,用艺术与文化持续为城市赋能。2020年明珠美术馆持续拓展公教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结合当前展览“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开系列主题讲座、手工坊、儿童互动手册免费发放、护理学院特邀专场观展等多元在线与线下公益活动,力争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美术馆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除了“开卷有艺·读画”系列讲座,“书的故事”系列在线讲座也于6月12日全新上线,以中国与西方美术史专家范景中教授谈古籍善本开篇,将持续邀请专家学者,以视频形式与大家分享关于书的精彩故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