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加载功利心的“科创热”,会让人才培养平台变味-LMLPHP

时下又到招生季。承担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一方面在加大宣传力度“吆喝”,希望揽天下英才而育之,而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甄别,无形中却开始考验很多大学招生官的眼力。有教授就直言,如今,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蔓延着一股“科创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从事的研究课题,题目相当高深,和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研究课题相差无几,还有一些让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和比赛,翻翻最后的获奖名单,很多项目也高深到让人“膜拜”。

“膜拜”之余,内心的好奇也来了:这些研究课题或项目,真的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吗?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那么课题研究的意义何在?这些课题背后有没有“推手”?如何对完成这些课题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说,这不仅对从事招生工作的考官们提出了一些“技术性问题”,也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更多思考。

科学研究是从求真开始的,点燃并守护一个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过度绑架科创活动和升学招生——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对两者的具体育才行为形成“指挥棒”作用的招考评价制度,在这一基本问题上都来不得一点含糊。决不能让升学的功利心、家长的虚荣心,损害孩子对科技创新的热忱与追逐。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培养一批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堪担国家和民族大任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崇尚科创的氛围。但就人才培养来说,本身就有周期性,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不仅快不得,更容不得拔苗助长、越俎代庖。

或许,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去参加科创活动,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早点接受熏陶,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够顺便把这些兴趣转化为特长,在升学时进一个好学校。但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想当然”的培养方案,不自觉地让孩子的科创活动变了味。

这些年,从大学到中学,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在招生上更侧重对学生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有些家长仍按照惯性,迷信“证书”的力量。比如,为获得“证书”,有些家长不仅把孩子送去参加科创活动,还“一条龙”地参与了整个比赛过程,从陪跑者变成了参赛者:“武功”高强的,亲自上场;没有专业背景的,动用各种人脉关系,想各种门路和办法,邀请“高手”出山指导,提升孩子科创研究的“含金量”。

其实,很多科技活动和科创赛事,创设的本意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遴选提供一些舞台和通道。而现在,又是家长的功利心,又是各路高手的越俎代庖,孩子的科创活动、比赛因成年人的过度参与被“玩坏”了。一些真正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要脱颖而出,对承担人才招生、选拔任务的上一级学校来说,工作难度也在加大,真需要招生官们拿出福尔摩斯的破案本事以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说实在的,人为制造“科创活动热”,推高一些课题的“专业度”,不仅搞得家长们很“累”,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最近,演员仝卓在直播中自曝为了考上心仪大学,将自己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身份。目前,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并给出处理结果。虽然这是一条娱乐新闻,但同样有其严肃的地方:维护高考公平,向来有制度层面的刚性保障,公平的底线容不得挑战。任何舞弊、作假者光一个道歉可过不了关,按照相关规定,该怎么办就会怎么办。

这实际上也是又一记警钟:在一个人成长的关键节点上,投机、走捷径、弄虚作假,即便可以暂时带来鲜花,未来也会付出代价,得不偿失。

06-17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