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老师演唐老师 | 薛忆沩-LMLPHP

电影《空巢》(根据薛忆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剧照

大多数人一生之中最早喜欢上的女人当然都是自己的母亲,而大多数成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一生之中最早看到的电影很可能是《红色娘子军》,因此他们最早喜欢上的女明星也很可能是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祝希娟。因为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角色,祝希娟于1962年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借用今天的时髦说法,她就是新中国的首位“影后”。

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两种“最早喜欢上”的童年经历会在自己年过半百的时候不可思议地交汇到一处。我也完全没有想到,在2020年的“母亲节”(5月10日)——这个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极不寻常的“母亲节”,世界各地那么多既崇拜祝希娟又尊重我母亲的人会因为互联网而联系在一起。

这一天,根据长篇小说《空巢》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一家主要的网络视频平台上首映。根据网络平台的统计,截止到当天下午四点,点击量已经过亿,观看数已经达到一千六百万。我至今连手机都少用,连微信都不用,完全是这个大数据时代的“落伍者”。但是,对于这样的大数据,我还是有最起码的判断:这显然是电影获得成功的标志(相比之下,原作的读者数量实在令人汗颜,尽管它已经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成功”的作品)。而我相信这部电影的成功取决于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在内的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主演祝希娟的名声和实力。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是冲着原作来的,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冲着原作主人公的原型来的。《空巢》是我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长篇作品,获得过许多荣誉。小说出版之后不久,我曾经在《》发表过一篇题为《〈空巢〉中的母亲》(刊发于2014年7月26日“笔会”版)的“创作谈”,也许有的读者还会有一点印象。在那篇不长的文章里,我首次爆料说《空巢》的灵感来自我母亲三年前在深圳遭受电信诈骗的亲身经历。也就是说,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我母亲。

我母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18岁上岗,55岁退休,一生任职于长沙的多所中学,最后也有“桃李满天下”的得意。她起步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长郡中学(当时的长沙二中),在那里工作了九年。那是肖劲光、李立三和周光召等人的母校,也是现在长沙的第一名校。后来她又曾经在历史悠久的周南中学(当时的长沙四中)工作过八年。那是杨开慧、向警予和丁玲等人的母校。它花园似的校园也是我自己在六七十年代度过童年岁月的家园。在长达三十六年的从业生涯里,我母亲的角色多次变换:从天真活泼的“团队专干”、认真负责的普通老师,一直到开明低调的书记和校长。同事和学生们对她的称呼当然也随着这角色的变换而多次升级,而我母亲最习惯的始终是最普通的“唐老师”。

在这个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极不寻常的“母亲节”,我母亲过得更不寻常。除了继续为生活在海外“重灾区”的儿女和孙辈们担心之外,她还坐在自己的“空巢”里,而且正好是坐在当年接到那个诈骗电话的沙发上,观看了由自己儿子的作品改编,由自己喜欢的影星扮演以自己为原型的人物的电影。她无疑是当天那一千六百万《空巢》观众里最特殊的一位。尽管我母亲从来就不承认原作里面的人物与自己的关系,而经过大规模的改编,电影的故事已经与原作的内容相去甚远,她对自己的这种“特殊性”却还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她看得非常仔细,也看得非常开心。

但是,真正让我母亲开心的还不是她自己的这种特殊观看,而是与她关系特殊的其他人的观看。在“母亲节”之后的一次通话时,她兴奋地告诉我,谁谁谁给她打来了电话,谁谁谁也给她打来了电话……这些“谁谁谁”大都是她六十多年前的学生。他们都是看完了他们崇拜的“祝老师”出演他们尊敬的“唐老师”的电影之后兴奋地给她打来的电话。是啊,我忍不住感叹说,对她那些一遍一遍看着《红色娘子军》长大的学生们,“祝老师演唐老师”不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生经历吗?!

也许是因为知道电影的故事与原作的内容相去甚远吧,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有去看过这部与自己关系特殊的电影。不过从我母亲的电话里,我知道观众的反应很积极,尤其是不少观众认为祝老师演得“很像”唐老师,还以为她们之前曾经见过面。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熟悉原作的观众认为祝老师演出了原作中被电影改编排除在外的一些关键内容,比如主人公的“过去”。

这些积极的反应改变了我对电影改编的成见。长篇小说《空巢》是一部相当悲观的作品。这从印在小说的扉页上的献词就已经一目了然:我将小说献给“所有像我母亲那样遭受过电信诈骗的‘空巢’老人”,因为“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而从我母亲的电话里,我知道电影《空巢》是一部非常乐观的作品,结局更是充满了希望的光彩。在这个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极不寻常的“母亲节”,对于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和孩子,还有什么比乐观和希望更为重要的呢?!

06-19 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