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加减乘除”,为基层治理释放最大活力-LMLPHP

社区,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基底细胞,是城市治理的初心,也是最现实的落脚点。

对于超大城市上海来说,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饱满,城市生活才会安全有序、生机勃勃。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关键节点,前天举行的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直面基层居村,要求做好社区治理的“加、减、乘、除”。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广大基层社区已纷纷起步探索——一方面,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的管用、好用、受用的方法,将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成治理的长效;同时,也进一步补齐治理中的短板,倒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减负增能,真抓实干,以此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大格局,把家园建设好,为人民谋幸福。

构筑一个人人尽责的社区共同体治理平台

在徐汇区枫林街道,很多社区的门卫有了新称呼:门长。

“门长制”,这是枫林街道防疫期间的一项创新,通过多方合力、责任到人的操作,舒缓了社区“人少任务重”的防疫压力,也成了当下平战结合、推进精细化治理的抓手。

对不少值守人员来说,“门长”的称谓,在赋权前提下激发了守土有责的主人翁心态,工作更积极。此外,通过居委和物业的“前置统筹”,将有限的治理力量统一分配在门岗,推动小区治理资源的集约化,降低了居民的参与成本。

特别是,“门长制”下,门岗不仅作为小区的物理入口,更成为小区的信息入口、疫情的防控窗口、社区的参与接口,将治理空间置于居民“每日可见”的小区门口,各方的治理参与也转为“路过即参与”,促进“治理天天见”。

下一步,街道将提炼“门长制”的有益经验,细化优化督导、评议、激励等机制,打造2.0版升级方案,构筑一个人人尽责的社区共同体治理平台。

近日,上海刚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7个方面23条举措,每一条都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将成为实现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导则”和“指引”,助力更多好方法长效落地。

借力“两张网”,减负增能有了“工具箱”

小区宣传栏的通知,变成了手机端的互动。

借助于当下上海大力推进的两张网,社区减负增能也有了“工具箱”。

这些天,家住大宁路540弄宁和小区的居民周女士在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发布议题,建议在小区大门东围墙做墙体彩绘。议题一发,不少居民投票表态,留言讨论。

以往,居委会都在小区宣传栏贴纸质通知,但看的人不多,参与的人更少。此次,作为静安区先行试点街道之一,大宁路街道于今年5月启动“社区云”平台。不仅可以传达电子通知,居民在线参与报名及互动更为积极。实现了24小时+零距离互动的“社区云”,成了居委会干部的得力助手,工作效率高了,服务质量也更高了。

站上云端,基层减负增能的“工具”越来越多。

全市层面,“社区云”将于年底在上海16个区6077个居村委会全面推开。将构建起一个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形成面向居村干部、面向居民的两大平台。各街镇现有特色应用程序,各政府条线部门现有应用,经过改造都可接入。

未来这片“云”将诞生更多实用工具,极大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以党建引领,锻造共治共建共享的一支队伍

队伍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党建引领,锻造一支共建共治共享的队伍是核心。

当下,上海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多元参与,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格局。

杨浦区五角场创智坊与国定一社区隔着一堵墙,墙的这边是高档商品房,另一边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在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下,社区规划师、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群众等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协商议事,实现破墙,打开了一扇连接两个小区的“睦邻门”。

这扇连通两个小区的门,不仅打破了有形的墙,缩短了两个小区居民通往地铁、学校、菜场等地的空间距离,更打开了大家的“心门”。抗疫期间,居民们纷纷自发担当志愿者,守门互助,共治共建美好家园。

结合自身实际,今年五角场街道提出“大总支”“大睦邻”“大联动”的构想——以“大总支”引领驱动,建立共驻共建机制、协调议事机制、述职评议机制,做强社区治理组织力;以“大睦邻”辐射融合,做大共建共享凝聚力;以“大联动”赋权扩能,通过社区发现和约请、部门响应和协同,实现行政管理力量和社会资源聚焦到居民区,推动“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做实解决问题的执行力。

06-19 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