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世界会客厅——‘海上听潮’对话北外滩启动仪式暨首场对话会”在海派文化中心举行。三位专家与虹口区六部门负责人对话,分别就北外滩的战略规划、功能定位、文化塑造进行深入交流,齐聚专家智慧,联动区域资源,高质量推进北外滩开发。
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强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完成公示的《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指出,将把总规模约840万平方米的北外滩区域打造成为未来“世界会客厅”。要打造成“世界会客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世界级的位置。北外滩位于一江一河交汇处,与陆家嘴、外滩形成“黄金三角”,地理位置优越。第二,要有世界级的形态,北外滩现在已矗立起浦西第一高楼,未来还会有480米的新浦西第一高、2栋300米以上的高楼、18栋180米以上的建筑,形成“最美微笑曲线”。第三,要有世界级的气质,在北外滩已经有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体现了上海人民、中国人民的友善,未来这里要让每个人都能追寻梦想,感受关爱、激励。“北外滩应该有全球气质,有世界级的眼光和视野,成为新时代新标杆以及新理念实践区。”
战略规划:集聚动力、展现魅力、激发活力
作为北外滩开发建设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认为,“旧城改造”不是出路,“城市更新”才是永恒的主题。他坚信“抓住这次机遇,北外滩将成为上海未来10到20年的发展标杆”。他指出,北外滩在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且恰逢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极具地理位置优势和人文内涵的“黄金宝地”,将其打造成为功能多元的中央活动区,是北外滩的规划方向。未来,这里通过集聚动力、展现魅力、激发活力,将成为“世界会客厅”、上海新名片。
对话中,虹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程军认为,北外滩开放的最大特点不是造超高建筑,而是打造成一个中央活动区。通过新旧融合、城市更新的过程,让这个地方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则表示,根据规划,北外滩未来将有更多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比如,地块出让时就规划,将来这里要打造4片公共网球场,还有容纳四五百人的公共剧场,有将近5000平米的公共图书馆。而这些公共的设施就在商业大楼里。“未来,我们要服务的不只是本地居民,还有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
功能定位: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打造未来经济所需功能
北外滩开发建设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王安德,曾担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他认为,北外滩的重新定位和大规模开发,是继浦东开发开放30年以后,上海城市建设新阶段和城市功能再提升的重要一步。北外滩要脱颖而出创造自己的特色,就不能简单比照或者引进已有的城市功能和做法,而是要站在10年、20年、30年以后的角度来设想未来的经济模式和运作方式,从而打造未来经济所需的功能。比如,金融中心的建设一定不是简单的延伸和金融机构数量的叠加,而是要增加功能对资本的控制力,适应金融全球创新新模式下的高效服务。航运中心的打造要瞄准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充分考虑上海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和中国最重要的组合港。此外,还要解决项目怎样来设计、找什么人来投资、现代科技怎样融入的三大问题。
对话中,虹口区投资促进办公室主任郝立国表示,虹口已经聚集了一批航运服务企业,现有4700多家航运企业,近40家功能性航运机构进驻北外滩。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航运中心之年,虽然目前我们的航运服务业与国际先进城市比还存在短板,未来北外滩将在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海事交易、国际咨询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承载起航运中心的功能。
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认为,全球外贸90%是海运完成的。北外滩集聚起4700家航运企业形成“生态群”,这样的产业链打造是比较有优势的。
文化塑造:从“北外滩”保存“海派文化”,“留改拆”并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指出,北外滩浓缩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的丰富历史,是“海派文化”真正的发源地,也是上海保存“以港兴市”历史,叙述十九世纪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的最佳场所。他认为,过去,北外滩失去了“西区”片状风貌保护的机会,实属遗憾,但如今可以在“留、改、拆”中创新模式,采取点状保护的方式。通过设立基金,实现批租留成、修造转让、公共捐助;也可以通过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立碑勒石、记录口述史等方式实现非遗传承,用历史坐标唤起城市记忆。
对话中,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陆文介绍,北外滩将通过点状和片状保留,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保留为主,拆改为辅,赓续历史文脉。
虹口区档案局局长陆健表示,老建筑保护要和旅游者、居民需求结合起来,让大家对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感情、慢慢品味。
据介绍,今天的活动将于近期在上海新闻广播《海上听潮》节目播出。
部分图片素材:海派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