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以童年的“回甘”照亮他人的前路 | 新时代奋斗者-LMLPHP

▲张志勇在云南看望希望小学的学生,并给他们分发礼物。徐轩摄

人物小传

张志勇,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志愿者。自2002年起,长期致力于对口云南帮困助学。2014年6月,成立公益服务社,通过这一爱心平台实现了从“单枪匹马做慈善”到“整合资源众人帮”的转变。截至去年,公益服务社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爱心物资100多吨,惠及各类贫困学生近5万人、教师500多人。他长期以奖学金方式资助学生超过500多名。公益社组建志愿团队27支,志愿者人数超过800人。

每个人,只在童年的时候跟世界“奋战”过一次,其余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断面对和处理那次奋战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张志勇无疑是这场“奋战”的胜者。

这两天,满载着200顶蚊帐和其他夏令物资的卡车,疾驰于沪昆高速。18年时间里,张志勇在上海与云南之间来来回回的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清。如此奔忙,只为一桩事:帮困。

当地孩子没书读,他管;学校设施差,他管;甚至于后来,先心病患儿来沪就医,他管;当地农产要找市场,他也管……旁人费解:这样一种带着“痴傻劲”的帮困,究竟为了啥?

搭伴过日子的妻子说,这个“弥天大坑”简直令人愁苦:几套房几辆车都“填”进去了,也没见个 “水花”。水花,当然是有的,就在张志勇心里:18年里播下的善意,总有回响。当地人生娃会请他来起名,建屋上梁会请他喝酒,考上学校、找到工作,甚至评上优秀共产党员,都会第一时间来报喜。因为,“上海阿爸,是真心待我们好”。

“我是在爱里长大的,希望每个人都不缺爱,能帮一个是一个”。

自带“搜索雷达”探寻不忍见的窘迫

再难走的山路,再偏僻的山村,也挡不住“自带搜索雷达”的老张。18年来,张志勇的帮困足迹踏遍了云南各地。最初的几年,每年他会在云南住上大半年,开着借来的车到处转悠,他管这叫“走访排摸”。

那些车都开不进的偏远山寨,躲着他最不忍见的窘迫——一家四五口人轮着穿一套衣服见客;才上完小学的丫头被父母早早定了亲;贫苦人家孩子们只能以少量糙米来冲抵学费。

相较于慷慨解囊,这里的人们更需要的是物资,是生活必需品,是城市里最常见的各类“杂什”。

那就筹措物资呗,老张很得意能施展所长。因为,部队复员后,他在国企商业百货待过,也下海做过外贸生意。一副好脾性与好口碑,为他攒下了“朋友圈”,用现在的话说:有渠道、有资源。

输出物资,更输出理念和思路

毕业,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名小姑娘。没错,姓毕名业。这名字是孩子父母请张志勇给起的。淳朴的当地人想法也简单:这样一位大好人“赐名”,也能让孩子熏染善意与福泽。

说也奇怪,原本体弱多病的娃,叫了这个名,一切康泰,懂事乖巧,学习出息,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前些年,这家人听了老张建议,白手起家借款在当地开了个汽车装潢店,生意越做越好,摆脱了贫困。这些年,当地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盖起了楼房,捧着最拿得出手的东西感谢这位接济过自家的好人,但张志勇从不贪功,他说:是因为大家赶上了好时代。

帮困18年,他亲见着大环境的飞速改变,最关键的,是人们的想法变了——“最初那些年,很多土地荒着没人理睬,现在大家肯在上面动脑筋了。只要脑子活起来,手脚勤起来,致富是肯定的”。

相比较输送帮困物资,老张更主动输送勤劳致富的理念和思路。这两年,他还手把手教会了当地农户如何通过网络对接市场,销售土产。

把当初的愁苦咀嚼出“回甘”

为了让别人的路越走越宽,张志勇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放”入“崎岖难行”。

曾几何时,他因帮困耗尽了所有家财,刨出家里唯一的储蓄罐,分角相叠刚够买顿年夜饭;也因常年顾不上家,和妻儿家人多了生分;更因孩子成家却没房没车而有过懊悔自责……好在,人生总是U型线,善良不会被薄待。当初的这些愁苦,如今只被咀嚼出了无尽的“回甘”。

如今的老张,老伴成了得力助手,有了个同样热心公益的好儿媳,孙子也已三岁。尽管依旧为帮困奔忙,但心里的这个家,被他呵护得很深。“我成长在普通工人家庭,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到大手足情浓到化不开。小时候做错事,姐妹们总护着我,不被挨屁股;长大了,为了让我毕业后能留在上海,大姐主动报名去黑龙江支边,二姐主动去了农场,三姐也去了外地的军工单位……我的童年很幸福,永远有父母、姐妹们呵护。或许正因为如此,特别有同理心,容易心存怜悯。都说有妈的孩子幸福,有家的孩子温暖,我希望以自己的幸福照亮更多人,让每个人都不缺爱。”

06-22 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