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100周年。有人将共产党早期组织比作中国共产党的“胚胎”,为何在它成立短短一年后就召开了中共一大?
6月23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揭幕的“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首次通过220余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密码,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领导力量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展览中,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集中展出,其中近三分之一为首次亮相。
《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社会主义史》汇集同一展柜
首次展出的文物中,一本泛黄的《浙潮第一声》被放在了展线的开端。这是1920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的,记载了当年的浙江“一师风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介绍,选用这件文物,主要是反映五四运动后,时代精神为之一新,青年们敢于反抗封建统治,敢于倡行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制度。而浙江“一师风潮”的参与者,如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正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
1920年6月,在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在上海的寓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开会商议,正式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在其促进或推动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留学生和华侨中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早期组织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积极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搜集和编撰各类宣传单册,为进步青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争斗》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本次展览首次将这三本书汇集在一个展柜展出,颇为新颖。
“为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走向诞生的故事,我们根据历史脉络、立足逻辑,把相关文物做了梳理,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内容。看似薄薄的小册子,背后有非常生动的故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
展览研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努力讲好建党故事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陈溥贤的名字鲜为人知,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和李大钊共同主持编辑北京《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起便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翻译连载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论著。陈溥贤还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第一个全文翻译者。
而有些名字,至今仍是谜团。比如,本次展出的1921年6月汉口印行的《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一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体现了中共一大前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最高理论水平。然而,该书的作者田诚的身份是个谜。有学者考证为陈潭秋,也有人认为是李大钊,但没有最终结论。从他在中共早期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可以看出他不是一般党员,而是中共早期重要成员。
除了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还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积极探索研究建党思想和理论,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百年前中华大地上初燃的星火,最终汇聚成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点燃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和希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形式设计上大胆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从1920年到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关键一年。展厅二楼展项“从渔阳里到树德里”,用时光隧道结构造型,饰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老渔阳里2号和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油画布贴,并配上雕刻艺术字等装置,令观众产生在历史中穿梭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展览期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还将在线上推出VR全景展览,举行“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活动、系列讲座,以及“寻找诞生地”新媒体教育活动,通过展览研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多种方式,努力讲好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迎接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