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痛苦,“恰恰好的挫折”是什么?该怎么做?-LMLPHP

家长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折?如何将生活中的无奈事件转化为一个个培养孩子耐挫力的机会?

首先必须澄清:不提倡刻意制造挫折和痛苦来培养耐挫力,特别是“坦诚而尖锐”地批评、贬低孩子。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的集体养育开始,就可能遭逢挫折。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诱惑和挑战也在同步增长。孩子从来不会缺少挫折,缺的是学习如何与挫折长期共处。同龄孩子间的比较、老师和学校的管束、考试升学的竞争、同伴交往的冲突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挫折来源。

父母培养孩子耐挫力的关键在于陪他们一起经历挫折事件,一边帮他理解无可避免的挫折别有深意,一边手把手教他如何应对挫折,确保挫折是适度可控的。

无可避免的挫折别有深意

学习那么累,考试那么多,到底是为什么?平常学习那么辛苦,有些学习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很远,每次考试那么紧张,到底是为什么?将来的工作难道就是每天发张卷子做题吗?如果孩子这样问,父母如何回答?

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拥有幸福的未来?获得成就感?这类答案可以,但都属于“缺乏”型的老旧答案,基于“将来会缺乏什么”的温饱担忧。

随着我们社会的物质进步,整个国家的转型,还有孩子们迅速提高的认知水平,都需要一个基于“将来会需要什么”的“发展”型答案。

面对“快乐教育”或其他针对现行教育的各种质疑、反思的声音,家长能不能稳得住,从心底里觉得学习和考试虽然会带来挫折,但是很有意义?经历挫折的过程也是一遍遍磨练性格、锤炼品质的过程,包括在此过程中养成“耐挫”的生活能力。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痛苦,“恰恰好的挫折”是什么?该怎么做?-LMLPHP

有父母很纠结:“最近升学考试季,考试特别多,孩子考差后非常低落,我们既不忍心看他们学得很辛苦,又不放心学习成绩,怎么办?”建议父母可以既传达出自己的关怀之意,也要点明这段时间的特殊意义。比如告诉孩子:爸妈不希望你学习得苦歪歪的,非要看到你们从早到晚都在学习,上厕所都捧本教科书,我们心情才好。爸妈希望你跟着大部队一起走走看,是否能经受住这些跟你年龄相称的任务压力,练练自己能否耐住考验、克服困难、失败后重新再来等品格和能力,这些都需要经历很多才能磨练出来。学校里的学业挫折是目前大多数孩子面临的锻炼机会,当然不是全部的机会,也不一定是重大的机会,但确实是可以利用的最常见机会。

还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偶像或人物打比方,比如孙悟空为什么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陪唐僧取经?他那么厉害,翻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就到了,干嘛还跟唐僧一关关地去受挫?就是要在这一关关中磨练品性。孙悟空开始动不动就要打死妖精,到后来他变得不一样了,他会分析问题,去找不同的神仙求助,这就是八十一关的作用。学业的挫折也是一个个关卡,认真过关未必收获成绩,但是一定有所收获。

因此,父母要这样去类推各种挫折存在的意义,着眼于孩子长远的素质培养,不只是帮助孩子减轻或豁免某次挫折,而是帮孩子转化挫折事件为磨练机会,去一遍遍实操思考问题的豁达角度、学习的习惯态度、与人交往的理念方法等,一次一次不断积累。

父母可以思考一下,孩子问,“如果高考结果非常不理想,我该怎么办?”

父母回答可以参考:应该不会“非常不理想”,就算真的挫折了,那肯定也有所学习,这些有幸学到的,将来会转化成受益终生的品质。这当中肯定也有遗憾和懊悔,记在心里继续在下一个机会里去学。必当学有所成。

关键:父母自己信不信应对挫折的过程和顺利的结果各有深意。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比不上别人?如果怎么都比不上别人为什么还要努力?”怎么办?

父母可以回答:“别人”是哪些人?所有人吗?哪些方面比不上?所有方面吗?细细搜索,一定找到挫折的可控之处。

手把手教孩子应对挫折

鼓励孩子告诉你挫折,争取教育机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承受挫折痛苦时突然蹦出来的话常常是粗糙不堪的半成品,很可能非常刺耳,家长要耐受得住。比如:“我再也不去上学了!”  “我恨死你了!”  “我们班就是人间地狱!”这类话听上去确实让人崩溃,但反过来说,孩子能在家里说说糟糕的心情,把自己丑陋的、粗鲁的、暴怒的、不上进的消极面表达出来也是好事。

如果挫折很大时也绝不能在家说脏字、发火、吵架,而这些保持冷静的功力都是人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学习修炼来的,不能在家里修炼,孩子去哪里修炼?因此,父母不要马上正义凛然地压制孩子,这样容易失去教育机会。父母可以忍一忍,记得自己这一身正气也是修炼(大)半辈子的结果,而孩子正在修炼过程中,可以把难听刺耳的话全部听成求助信号、听成培养耐挫力的良机。设法把“天”聊下去,别三下五除二地把“天”聊死了。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痛苦,“恰恰好的挫折”是什么?该怎么做?-LMLPHP

在持续的聊天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先示范耐压,即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也要波澜不惊,实在受不了可以假装检查卫生在家里走一圈,然后再耐心而温和地回到他身边,继续请他说下去:  “你这应该是气话,今天不太开心吗?谁惹你了吧,说说看,发生什么事情了?”或者冷静地等待,或者技巧地提问。记住孩子的那些“糟心话(事)”并非最终结论,只是他在练习耐挫路途中的一个破站点,不知所措地暂停在那里,气急败坏却又手足无措,需要父母引导他继续探索更多的应对办法。如果孩子一时不愿意说也不要紧,瞅准孩子愿意说话的时机再提起来。

还有一个简单的提问技巧,直接把肯定句、感叹句翻成疑问句,将“我凭什么要去给老师认错!”  变成“你在想为什么要给老师认错呢?”“我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变成“你在想这样活着究竟有没有意思?”越是难听的、不合理的话,越不是无懈可击的结论,越是很多情绪在里面,用疑问句陪他走回推理的过程,既释放了他憋着不说的压力,也帮他回归理性的思考。

遇到争论时耐受冲突和不愉快。学习和考试之外,人际冲突也是孩子在群体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来源。家长培养孩子耐挫力还可以抓住亲子聊天中的争论时机。当孩子激烈反对家长的观点意见时,说明孩子的翅膀在尝试变硬,不是原则性的紧急议题家长可以退一步,认可孩子要独立自主发展的尝试,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牢记“远而不离”、“败而不死”的原则:我可以应你要求走远些,可以被你打败,但我不会就此“离去”,虽然有冲突和不快,但我依然守在你身旁,需要时应声而出,成为可靠的队友。

父母可以向孩子承认,你的口才真的比我好,有时候我真的很土、很out,我有些话确实说错了,但我不会因此而永远生气、寒心、失望,说你有本事就一辈子别来找我帮忙。我还是会鼓励你,支持你、守着你,帮助你在一次次的经历中自己去发现:挫折真的没那么可怕,关系可以修复、困难可以克服。

恰恰好的挫折最科学。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叫“恰恰好的挫折”,大意是挫折并不可怕,但不能长期卡在挫折里遭受折磨,体会到挫折感并经历到应对挫折的过程之后,结局是能够克服挫折,那就是恰恰好的、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成长的。父母要留意判断孩子经历的压力是否保持在可以克服的限度以内,孙悟空的取经路上也需要观音菩萨守护,确保挫折一定能够过得去。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痛苦,“恰恰好的挫折”是什么?该怎么做?-LMLPHP

如何判断?时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指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食欲、睡眠或情绪大变,学习或交友习惯大变都值得严肃对待,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还有一个指标是看孩子应对挫折的习惯偏好。有的孩子偏向于夸大型的应对,凡事夸大其词,敏感而容易焦虑,虽然不够冷静但求助信号明显;有的孩子偏向于缩小型的应对,凡事不在意的样子,看上去稳定如常,其实是在伪装压抑,害怕事态会扩大,容易被误会成耐挫力强、不需要特别留意或关心,求助信号不明显;有的孩子偏向于转移性的应对,指东打西,指桑骂槐,不直接表达压力源或压力应对感受,容易误导,但还是会有各种不同于往常的变化。这三类孩子应对挫折方式都有一些化妆改扮的成分,需要父母在平时多加了解和关注,基于平时生活中的密切了解才能对于孩子遭受挫折时的变化、表现形式做出准确评估,这也是父母无法被其他社会关系替代的最重要功能。

世界不能围绕某一个人转,地球不能专为一个人造,任何人都不可能免疫于挫折。我喜欢“耐挫力”中的“耐”字,强调韧性共处,在逃不掉的情况下怀揣希望继续等待并探索出路。建议父母可以及早开始,长效坚持,一边与学校和社会合作,一边利用好家庭教育的平台,带着孩子一起从耐挫力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做起,积累应对论述大题的不时之需。

06-26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