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建好,地上用好——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织网”,一幅巨大的产业图景已徐徐展开。在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看来,“眼下,能限制北斗创新应用蓬勃发展的,只有想象力了”。
作为国内技术综合竞争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最完善的“北斗第一园”,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已感受到了即将迎来的产业爆发期:随着新近10家企业的入驻,基地已接近“满员”。为应对北斗产业发展的新一轮提速,一个面积两倍于西虹桥基地的新北斗产业园今年将在青浦赵巷开建。
身为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郁文贤表示,全球组网星座部署完成,将为北斗系统赋予更高精度和更强稳定性,这将为提前布局的上海北斗产业按下快进键——在催生大批新场景、新应用,孵化创新企业的同时,天上北斗也将加速融入大众生活。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时空智能科创中心和产业集聚高地,北斗产业产值将超百亿元。
从“北斗+”到“+北斗”,高精度定位催生应用新市场
经过三代布局和发展,北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导航系统,而是代表着未来新时空的基石。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智库首席专家曹冲表示,高精度定位是北斗区别于GPS等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差异化服务之一。现在的汽车导航、手机定位、无人机自动“巡航”等应用只开发了精准时空需求的5%,还有95%基于精准时空的创新应用没有被激发出来。
今年新入驻西虹桥基地的上海尚远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做物联网天线的“老牌”企业,刚刚度过了11岁生日。搬入园区后,这家企业的面积扩展到原来的三倍,这背后是公司对于未来产值增长几十倍的预估。尚远通讯创始人姚清清告诉记者,有了北斗更高精度的定位信息,加上5G技术的日臻成熟,公司相关产品几乎可以用在需要物联网的任何地方,比如水表、电表、路灯、无人驾驶汽车……在她的勾勒下,北斗全球组网将开启万物互联的无限可能。
“从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更精准的时空定位性能使得北斗导航可以和各种通信产品融合。”曹冲说,北斗产业发展正在从“北斗+”转向“+北斗”,各行各业利用北斗,最终实现融合发展。
用好北斗短报文创新功能,积极布局全球搜救体系
和GPS相比,北斗导航系统从“出生”起就自带短报文功能,这一独特技术创新为其后续应用和市场开拓预留了广阔空间。当一条“我很好”的消息通过北斗卫星传到渔民家中,简单的三个字对留守的父母、妻儿有着无可比拟的分量。
在西虹桥基地,为2000多艘远洋船舶装上北斗终端,成为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起点。“今年,公司业务增长量预计将达40%,未来的市场增量将主要来自国际化。”普适导航公司副总经理黄华文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们已为超过四万艘船舶装上了北斗终端,这些年积累下的技术和经验还为公司赢得了国家北斗位置服务中心宁波分中心的建设项目。
随着中国北斗“全球时代”的开启,一个基于短报文的全球搜救体系正在研发中。该系统建成后,人们就算身处无普通信号覆盖的区域或是通信基站被破坏时,也能够向北斗卫星发出求救短信。
构建完整上下游产业链,增幅领跑全国导航产业
“卫星导航是一个产业集聚效应极为明显的产业。”郁文贤说,北斗西虹桥基地力图打造成全产业链聚集的园区,既做芯片、天线,又做终端产品,还有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采集、检测等共性技术支持,使得它以年均产值超40%的增幅领跑全国导航产业。
2017年入驻西虹桥基地的新智道枢(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体验到了“北斗速度”。短短三年,公司发展到300多人,产品覆盖全国12个省市。总经理王明光说,在数据、软硬件开发过程中,公司都能在园区找到合作伙伴,企业相互扶持一同成长,长出了上海北斗产业的“茂密”生态。
八年前,当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上海就为北斗产业预留了发展空间,“孵”出北斗西虹桥基地。园区运营六年来,建筑面积翻了近六倍,入驻企业数近60家,注册企业近200家。即便园区面积逐年扩大,仍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北斗创业企业需求。于是,一个按照西虹桥模式打造的“姐妹园”即将落户青浦赵巷,其面积将是西虹桥基地的两倍,园区定位将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