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的大山里,漫山遍野的野果资源丰富。任东阳小时候经常在山上采火棘果吃,这种红色的小果子可药可食,营养成分极高,但走出大山,很少有消费者知晓。这几天,这位贵州自然传奇集团董事长带着“贵州野果茶”来到上海,以火棘果、无花果、刺梨、拐枣等原料入茶,遵义大山里的野果变废为宝,农品变商品的可持续性也能让当地百姓持续增加收入。
随着脱贫攻坚走得越来越深入,产业扶贫的质量稳步提升。这个端午节期间,一场“五五购物助扶贫-特色农产品推广专场暨老字号扶贫赋能活动”在上海举行,一批从农品孵化至商品的特产在上海亮相,在市商务委等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这批初具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已经或者即将走进超市卖场及生鲜电商,持续耕耘上海市场。
探索常态化机制,老字号品牌与扶贫商品“共赢”
云南石斛是大山里的好货,但怎么吃总是让消费者很为难。市面上的石斛主打养生,研磨成粉泡水喝,价格昂贵却口感不佳——一条1.8克的石斛冲剂售价10元左右,入口还需加勺糖,限制了它的潜力。
极富营养价值的石斛,有没有更多商品化的可能?中华老字号品牌利男居、采芝斋想出了办法。今天下午,在长宁KING88广场的直播现场,采芝斋的大厨把云南石斛调制成藕粉状,融入苏式月饼皮,经过一翻“改造”,石斛青稞核桃枣泥月饼就出炉了。上海采芝斋食品有限公司CEO张全红告诉记者,企业已经批量进货,“这款新品将于中秋前夕在市场面世,将月饼与养生结合,为石斛探索新通路。”
不仅仅是石斛,核桃、红枣、青稞等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扶贫食材,在上海一批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强大研发中,化作了腊肉云腿月饼、石斛和牛月饼、藜麦青稞合桃酥、青稞藜麦沙琪玛、青稞奶香蝴蝶酥、青稞果酱酥、石斛绿豆糕等新品。上海消费扶贫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山中好货与老字号品牌结合,既可为老字号品牌输入原生态特色品牌,唤醒老字号企业的创新基因,也能解决对口支援地区深加工企业引进难、落地难、标准化管理难、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运营成本高等难点问题。
把产品孵化成商品,为商业打开想象力
来自云南文山的韦美芬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在上海的开放式直播间里,销售起自家的“三七”产品。此番来上海,她有大收获——品牌特色农产品已进驻静安区芷江西路菜场,那里已经设立了上海对口帮扶文山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帮助云南文山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和销售。
从扶贫地区大山里的好货,变成上海各大超市卖场里的好物,流通的链路可以在商业的重塑中不断缩短,但“进化”却需要时间。商务委市场运行处负责人包闻杰介绍,进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所成的农品,第二阶段是产品,再进化才能成为商品,打响品牌。事实上,这些年,上海“商务铁军”在对口扶贫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把产品打造成商品,当来自大山深处的产品有能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就能够对接销售渠道,成为常态化的、自然的市场行为,这时候,如果政府部门再推一把,就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只要这条路走通了,商业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
事实上,过去几年,已经有从农品到商品的成功孵化案例。贵州小黄牛产于滇、黔、贵接壤的山区,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如今习水“鰼滋味”黄牛肉已现品牌效应,销售额从几年前的百万元级别迈入现在的“亿元俱乐部”,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份产品已经进入叮咚买菜、食行生鲜、每日优鲜等电商渠道,不仅如此,目前品牌在青浦枫泾的分割车间正在装修,确保供应链通畅,持续耕耘上海市场。
据悉,此次活动是“‘放心买,用心帮’——五五购物助扶贫”专项活动启动以来的收官之作,上海消费扶贫联盟已主推13款优质扶贫产品走通市场化、常态化销售机制,为扶贫产品市场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截至6月20日,活动开拓的12个线下渠道和7个线上渠道都已进行商品销售对接,市场化认购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10948吨,销售渠道覆盖上海7个线上平台、1253家线下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