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猪笼草还捕食幼年蝾螈?这些新奇科学发现就藏在自家后院-LMLPHP

如今那些上头条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似乎都与高科技有关:基因编辑、器官3D打印、加速器发现新的基本粒子,还有用百万美元望远镜搜寻系外行星。

但不一定要到达世界的尽头或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拥有惊人的发现。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不需要精致的仪器,只需一部手机,或者自己的观察和好奇心就足够了。还有一些新奇而令人惊讶的现象,就在我们自家后院等着被发现。

猪笼草吃蝾螈并非巧合

在近期一篇论文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圭尔夫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在阿岗昆省立公园有一项惊人发现:原本被认为靠昆虫和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维生的紫猪笼草,居然还捕食幼年蝾螈。

论文作者之一、生态学家帕特里克·莫尔多万说:“任何人都有可能看到过这个现象。我们也许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被回答了,所有的数据都通过观察收集了,但还有一些新奇的、令人惊讶的现象就在我们自家后院等着被发现。”

75年来,阿岗昆一直是野生动物研究项目的观察点。但这么长时间过去后,这座公园似乎还有很多秘密未被发现。

起先,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不正常的巧合,但观察了几十株猪笼草后,他们意识到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莫尔多万和同事发现,在他们观察到的猪笼草里,20%有蝾螈,这意味着蝾螈似乎是猪笼草的一种重要食物,以帮助它们在低养分土壤中存活。莫尔多万不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现象,他说:“我们对于肉食性植物饮食的观察通常是在春天或是夏初进行,而幼小蝾螈直到夏末或秋天才会从水生生境中出来。”

两张“脸”破解乌鸦认知能力

另一项“低科技”实验由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他们对野生乌鸦的认知能力有了惊人发现。

这支由鸟类生态学家约翰·马兹鲁夫带领的团队,是第一个用实验来演示野生乌鸦不仅能辨认出人的脸,还能记住那些三年前曾威胁过它们的脸。

研究人员还演示了野生乌鸦的社交学习能力——换句话说,乌鸦在没有直接面临威胁时,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乌鸦的行为,了解到有威胁的存在。

在这项研究中,两个带着人类面具的研究人员会设置陷阱将乌鸦困住,绑在5个不同的地点。设陷者的面具是“危险脸”,而另一种与设陷无关的测试面具是“中立脸”。研究人员要评估乌鸦在看到“危险脸”和“中立脸”后的反应。

他们发现,在同一区域,当初没有被捕捉到的乌鸦在看到“危险脸”时,会比看到“中立脸”反应强烈;而设陷时还未出生的乌鸦看到“危险脸”时,也有与同类相似的反应。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从家长那里学到了对这种危险的警觉。

不同的人对待乌鸦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喂乌鸦,另一些人则捕杀乌鸦。因此,能够辨认出其他物种个体,并与同伴分享威胁信息,很可能是乌鸦的一大进化优势。这类实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还能解释动物——从乌鸦到浣熊再到蚂蚁——是如何用独特的技能使族群不断壮大的。

公众参与科学激发更大热情

行话满篇的高端科学有时对公众来说很难理解,但即使没有高端科技和百万资金,依然有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这类发现门槛不高,还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探索欲望。大自然的未知还有很多,通过观察,我们能了解不少。

公众科学项目通常是低科技的,它们可以提供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项目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也不用接受精细的训练,在自家后院就能完成。

此类项目会收集日食数据、帮助追踪光污染,还为人类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很多贡献。“公众科学”还能改变参与者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参与保护哺乳动物公众科学项目的人在项目结束后,更有可能分享当地野生动物的知识及保护方法,这样就能在更大人群范围内激发起生物保护意识并获得支持。

图片:视觉中国

06-28 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