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国高校设立书法专业已较为普遍,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二百余所。书法学作为美术学的二级学科,已被广泛认同。然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培养真正的书法专业人才,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如何把握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的结果,就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书法人才几乎变成了从临摹到创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更多的是强调培养所谓创作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在此当中所培养的人才似乎很难见到能体现中国书法最本质的,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常书写。

|  毛笔日记是目前高校书法专业加强日常书写的有效途径  |

书法艺术的生发与成熟在古代主要以实用功能展开。古人使用毛笔、采用无句读的竖式书写,这是依存在文言文语境下的自然呈现。而如今的语境已发生改变,书写方式也转变为以硬笔为工具,有句读的横式书写。随之近年来电脑输入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书写状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提笔忘字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具有威胁性。书法专业尤其要引起重视。我们必须承认当今高等书法教育在人才培养宗旨上,倡导的是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其途经是“临摹”到“创作”,往往以创作作为培养的最终目标。我认为,在临摹到创作的过程中,中间最为需要而常常被忽视日常书写的落地。不少学生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但日常书写的应用却十分贫乏,包括最基础的钢笔书写、小楷、小行草等最为常用的书写,亦不尽人意。这是一种高校书法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如何加强书法专业日常书写有效落地,让毛笔回归到日常书写中去,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用毛笔书写日记,是目前文化语境中主要有效途经。

关于日记的书写,有写给自己看的,也有为著述而作的,现在用电脑记日记写微博,发表于网络者屡见不鲜。华师大书法专业目前采用的是以记录学习历程为主的“学习日记”。首先,它与其专业密切相关,让学生每天能接触毛笔,进入日常书写状态,转换语境。从内容上看,这种方式使日记变成一种可呈现、可交流的形式。其次,“学习日记”能够帮助书写者改进学习方法,记录学习内容,反思问题,同时记录与专业相关的人文活动。

|  日记在古代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地位  |

关于日记起源的探讨最早或可追源至殷墟甲骨文中,但尚需谨慎考订辨析。但不可否认的是,日记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古代文人有大量的日记传世,从宋始就屡见不鲜,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历史留存的日记对后世研究者来说,在考据史实、制定名人年谱、分析艺术风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书法研究角度,不少日记就是法书的典范。古代文人对日常事无巨细靡遗地记载,带来的文化研究价值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如宋人周辉《清波杂志》卷六载:“元祐诸公皆有日记。凡榻前奏对语,及朝廷政事,所历官簿,一时人才贤否,书之惟详。向于吕申公之后大虬家,得曾文肃子宣日记数巨帙,虽私家交际,及婴孩疾病,治疗医药,纤悉毋遗。”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同样可投射到古代文人日记中去。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载:“黄鲁直(庭坚)有日记,谓之《家乘》,至宜州犹不辍书。”

在古人的日记中,同样能够为书法研究提供极佳的史料价值,如李鸿裔的日记涉及其学书心得、书画碑帖鉴赏、文人交游、艺术品流通、碑帖考证等诸多内容。为后人研究书家书法风格流变、经典碑帖考证等诸多方面提供详实的史料依据。近现代文人郑孝胥、吴湖帆、夏承焘、沙孟海等传世日记,其中涉及诸多书法相关的文化内容。既有人文价值,又有书法欣赏价值。

|  日记在高校书法专业中的文化意义  |

书法专业若不提倡毛笔日常书写,专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无法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就目前阶段的推广困境来说,老师和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意识。我认为,用毛笔书写日记有以下益处:

就专业来说,用毛笔书写日记是学以致用的表现,也是临创转换的最佳途径之一。书法专业目前在课程中强调了临摹、创作齐头并进,而创作往往以大字居多,许多同学面临能写大,难写小的创作困境。书写日记可巩固各种书体的应用,尤其是楷书和行书,提高同学们的创作积极性,让部分同学从怕写到乐于写转变。

对学习者自身来说,日记是具体可行的监督、自律方式,能够将“吾日三省吾身”付诸案头砚边。写日记的过程,是对记录者一天学习成果的反思总结,是对明日的学习做出计划,亦是一种具体的阶段性学习策略。

日记具有备忘功能,可记录一日之迹,反映当代文化生态环境。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日常生活记录其中,首先是对古代文人活动的倡导和实现,其次是对学校、专业、个人发展历程的宝贵记录。就同学自身来说,保存的日记也是书法风格、水平、阶段性进展的珍贵足迹。虽然日记记录的是个体活动,但对一个专业、学校的书法文化来说,足以反映其发展状态和成长历程,就全国而言,也是一部当代书法史的真实体现。

书写日记对锻炼同学们运用文言文表达大有裨益。当代语言环境的变化对文言文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五四时期伴随着“西学”的纵深发展,中国的“道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文本内核是文言文体系。当今高校的学生脱离文言文环境已久,创作过程中的书写内容与笔墨表达往往呈分离状态。而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应当对文言文应用体系有所坚守,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用文言文方式书写日记,尽量感悟古人日常书写状态,具体包括文言文、繁体、竖式、无句读、毛笔,将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投入到传统语境中去。

日记可助力同学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每天坚持一件小事实属不易,当同学整理回顾过去的日记时,会因长久坚持的事情有所收获而带来自豪感,也会因回忆充实的学习生活带来充实感,提高同学的自我效能感。每日记录的学习交游轶事,也可增强集体参与感,体现人文情怀。

关于书法教学,我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应摆在首位。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的教育核心是“持敬养正,师古鉴今”。教育是播下种子,书法的学习需灌注一生心血。学生在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日记训练日常书写,培养学生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之心,对书法专业的崇敬之心,对学术研究的严谨之心。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与落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茂密的根枝

张索:原名纯凡,号石头记者,别署有蛛砚斋、秦汉十张印馆等。1962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2002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来源:原载《书法》杂志2020年第6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7-03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