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儿童友好社区,让“最柔软的群体”幸福感满满-LMLPHP

▲望江驿8号定期开展手作等活动。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家住浦东新区的全职妈妈徐文莉坐在望江驿8号“家庭会客厅”里间的沙发上同友人说着话,9岁的女儿韦志馨径直跑到屋内另一侧图书角,拿着绘本、坐在软垫上翻阅。看到一位小姑娘走进屋,韦志馨便牵着小姑娘的手,邀请她一起读绘本。“这个白毛毛的是绵羊,用英语说就是‘Sheep’,是不是很可爱呀!”素不相识的两个孩童,因这一方天地交上了朋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

在上海,与望江驿8号相似的“基地”还有很多,适宜的环境呵护着“最柔软的群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从最早将“儿童友好”概念融入小区建设,到去年7月沪上部分街镇“试水”儿童友好社区创建,符合各区特色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正不断成熟。浦东新区便是“先行者”之一,联合各方资源打造由点及面网格、设立标志性“家庭会客厅”、带动家庭实现共建,使这里儿童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成长中的儿童友好社区,让“最柔软的群体”幸福感满满-LMLPHP

▲图为儿童友好社区的商场内设置的儿童游乐项目。

倾听儿童需求,在存量中盘活资源

“上海区域发展有些不平衡,只有先从街镇扎实展开,最终才能推动儿童友好城市。”作为沪上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智囊团”成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范斌告诉记者。

让儿童生存环境更友好,首先要了解儿童的需求。潍坊新村街道妇儿工委分别对408名家长和960名儿童开展了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调查,收到的回复显示“户外体育、运动和活动场地”是家长与儿童最热切的期盼,其次则需要“专门提供给儿童和青少年的图书阅览”。可事实却是,3.89平方公里辖区面积里,汇集了27个居民区与70幢商务楼宇,需要从紧张的空间挖掘潜能。

位于张杨路1152号的竹园睦邻中心便进入了视野,街道妇儿工委将此处作为“起点”,设立儿童服务中心。可移动的弧形木桌、室外宽阔的“娱乐宝地”,孩子们在室内外玩耍,常常忘记了时间。“1+27+X”是潍坊新村街道谋划儿童友好社区的关键,从“一个中心点”出发,辐射到区域内更多的位置,以满足“一中心多站点“的创建要求。正如范斌所说:“上海推行儿童友好社区,不是重新寻找增量,而是在存量中盘活资源。”

成长中的儿童友好社区,让“最柔软的群体”幸福感满满-LMLPHP

▲图为坐落于徐汇区长桥街道的社区文化中心,为孩子们打造了特别的活动区域

让来往家庭都可以享受这个“落脚点”

简单的快乐最稀缺。现实中,不是每个家庭一出门,都可以找到多样化的“落脚处”。只有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儿童友好社区有机结合,才能丰富“儿童友好”的内涵,更为家长育儿增添获得感、幸福感。

坐落于黄浦江东岸的望江驿8号便是完美结合的展现。行走于浦东滨江,一眼便能望见22座独立“亭子”。“我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每个家庭路过都可以享受儿童友好‘福利’的地方。”浦东新区妇联家儿权益部部长胡晓红告诉记者,原来的望江驿8号只简单摆放了桌椅,现在为了让环境更适合孩子,对屋内做了“翻修”。

靠近正门的部分竖起了两个小书架,面前是六把木制矮椅与圆角桌,地上还特地铺上了软地毯——这里被设计成“驿鹿图书角”。孩子们一进屋便可以从书架上挑选一本书,坐在桌前或地上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全都是“儿童制造”,来到图书角的孩子自发捐赠一本喜欢的书,并在书后贴上亲笔“宣传单”。“孩子们最能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才能达成效果。”胡晓红说。

图书角的背后,则是家长们的区域。一张正常高度的长条桌成为了“界限”,再往里,摆放着三张沙发与一个茶几,如同家中客厅一般,为带孩子的家长提供休息之处。当然,每次有“家庭日”等活动,“客厅”也会派上用场。自去年年底揭幕后,望江驿8号非常热闹。

与公共空间结合,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家庭会客厅”的概念不仅满足了儿童的活动需求,更满足家长的需求。胡晓红认为:“家长带娃的负担小一点,乐趣多一点,才能让孩子们自由时间多一些,家庭氛围好一些。”

成长中的儿童友好社区,让“最柔软的群体”幸福感满满-LMLPHP

▲图为儿童友好社区的商场内手工活动场地。

家庭参与奉献智慧,社区各方共同努力

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是双向的,不仅需要政府机构协调下功夫,也需要儿童、整个家庭的“反哺”。“对儿童保护和关爱,一个家庭是达不到的,需要全社区居民共同努力。”范斌告诉记者,位于浦东新区中部地段的金桥镇,则生动体现“居民自发组织”的亮点。走进金桥镇的佳虹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映入视线的是一块木制“小屋”,有斜坡、有书架,设计吸引着孩子们爬上爬下的兴致。这些创意出自居民区一位家长。除此之外,为了能丰富站点活动,家长们主动“请缨”,大学教授开起自然科学课、公司白领讲解主持技巧……

家庭参与不仅奉献智慧,更影响着孩子参与社区的未来。作为“故事妈妈”的一员,徐文莉过去常常在学校、社区活动上做亲子绘本讲解,女儿韦志馨便坐在台下,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参与社区事务的习惯。每当来到图书角,她自觉化身“讲解员”,带领其他孩子读绘本,那样子像极了母亲。徐文莉坦言:“我是社区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自己要反哺社区,还要完成‘传帮带’任务,这样社区才有更好的明天。”其实,包括北新泾街道、安亭街道等许多沪上街镇还设立了“儿童议事会”,为“小大人”的“发声”提供完善的渠道。

“儿童自己营造、家长提供辅助、各界多元参与,这样的儿童友好社区才切身为儿童服务。”据范斌介绍,市妇儿工委近期还将推出根据上海实际情况制订评价标准,这将继续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与生活环境,也推动着社区不断完善,让“最柔软的群体”在社区得到最健康的呵护与成长。

07-05 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