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潮》和《灰烬重生》先后线上公映,两部影片的主创在不同的场合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等等呢?为什么不等到影院恢复营业呢?《春潮》的制片人李亚平说,“上线视频平台”是整个主创团队顾虑许久后做出的艰难决定,为此她一度担心院线方会视自己为“逃兵”。《灰烬重生》的导演李霄峰坦率地承认,他费了很大劲去过自己心里的“坎”,从纠结于“我的作品变成网络电影,是不是很丢人”,到“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就足够值得骄傲”。
《春潮》上线后,在豆瓣热门电影榜上冲到首位。《灰烬重生》上线3天,抖音短视频点击量过亿。两部影片先后实现在流媒体平台的“长线放映”,同时,有院线和艺术影院明确表示,等影院重开,仍会在合适的时机放映这两部作品。两部影片的主创经历过不同的波折,却有共通的感悟,他们认为:对于中小体量的电影而言,线上和线下这两个放映渠道不该是互斥的,它们非但互不妨碍,甚至可以是有效互补的。电影能有更多的输出平台,这对内容生产方而言是积极的信号。
观众的付费意识是个难题
街头的电影海报栏,定格在春节档的几部大片,整个春节档消失了,之后的情人节档和春季档也消失了,在暑期档的时节,影院仍闭门谢客,几个月来的大片小片都成了院线不知何时能释放的库存,整个行业和不计其数的影片的节奏被打乱了。
《春潮》原计划在今年三月公映。影片入围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是当时的爆款,开票即售罄。电影节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作,选择公映档期却捉襟见肘。影片制作成本1500万,主演金燕玲和郝蕾,是专业能力得到业内公认的两代“演技担当”。即便这样,影片进入发行阶段后,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和不可测因素。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代际之间相互依傍、相互折磨的影片,一部深入原生家庭痛苦关系的作品,它不是爽片,要求观众耐着性子,用宽容的价值观念去体谅主角的困境和局限——这样的作品,目标观众的圈层感太强,若档期选择不慎,得到的排片比例有限,很可能落得公映首周末即下档的遭遇。
同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片(亚洲新人奖单元)的《送我上青云》,是和《春潮》类似的女性主义题材和视角,片方险中求生地在8月公映,主演姚晨尽其所能地发挥了明星效应,用尽了她在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影片首映当天的排片占比艰难地突破2%,首日票房200万。而同期上映的商业大制作在首映当天的平均排片量是多少呢?20%。之后的半个月里,靠着文艺青年和知识阶层卖力的“自来水”,《送我上青云》在院线坚持到近1个月的“长线放映”,这个放映周期在同类型影片中实属罕见。《送我上青云》的成绩给了《春潮》一定的信心,看到潜在观众的规模和市场空间。但是因为影片不够喜庆,无法进入2019年秋季档,之后要回避贺岁档和春节档,情人节档也不合适,能选择的最优先的档期就是今年三月。
中国电影工业总量逐渐庞大,类型日渐丰富,但影片输出仅有影院单一渠道,并且,艺术院线薄弱,商业院线无法应对观众诉求和影片审美的差异性。这是过去多年被影市繁荣遮蔽的结构矛盾,疫情导致的影院歇业,其实倒逼行业来改善这个结构性难题。视频平台向《春潮》片方提出合作意向,这是内容制作方和输出平台双向寻找的结果。李亚平承认,当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时,一个大型流媒体平台愿以“提前点映”的方式把《春潮》推向观众,在现实层面,片方的经济压力缓解了,在感情层面,感受到影片的品质被认可、并且能让更多人看到作品,这对创作者而言是很温暖的。
《春潮》上线,李亚平直观的感受是,平台针对会员用户精准投放,精准营销,极大缓解了片方在电影宣发环节的压力。并且,主创能以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完成和观众互动,不需要疲于奔命地跑路演。但很快,这个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发现,自己面对“线上发行”,是个茫然的新手。“在传统院线公映,虽然我得到的排片很有限,但每天会拿到坚实的数据,排片占比多少、上座率多少、票房多少,每个数字都是踏实的。而影片上线,关注度这么热烈当然高兴,但我心里是没底的,我不知道多少人是在播出平台上付费观看,多少人通过网络分享观看,又有多少人把影片添加到收藏夹、可迟迟不看。”线上发行的商业模式难点即在于此,平台对观众的驱动是个不可测的变量,以及在目前的网络环境里,大量用户习惯于免费分享,很少有付费的意识。李亚平形容,“以前是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快地说服尽可能多的观众来看;现在感觉是摆了个遥遥无期的摊,看着人来人往,却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们掏钱。”她说,流媒体渠道确实让内容制作者看到更多机会,而同时,新渠道意味着新的观演关系,大家都是新手,比如,“导演就要努力习惯和弹幕相处。”
往前走是最重要的,创作者是这样,整个行业也是
《灰烬重生》上线视频平台的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导演李霄峰接到相熟的一位影院经理的电话,对方问他:“为什么不再等等呢?一部在视听上投入那么多心思的作品,在线上放映不可惜嘛?等影院开门后,我这里还是给你放。”李霄峰说,他感激许多朋友对电影的“体恤”,但遇到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前走是最重要的,创作者是这样,整个行业也是。”
在李霄峰心里,《灰烬重生》是拖延太久还没能翻过去的一页。影片制作完成于2016年底,当时的片名叫《追.踪》,次年,影片先后在釜山电影节和平遥电影节展映,几次公开放映让他看清了影片在整体结构和剪辑节奏中存在的问题。于是他决定重拍、补拍部分内容,且重新剪辑。也正是这个过程,拉长了后续的送审流程,错过了趁电影节势头进入发行渠道的最佳时机。2018、2019两年里,片中两位男主角聂远和罗晋各自因爆款电视剧成为很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然而因为《灰烬重生》的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进入院线意味着必须要收回6000万以上的票房,这对片方是很大的压力。2019年,黄觉和罗晋陪着自称“有严重社交恐惧症”李霄峰参与电影发行行业大会,带他四处拜码头,最终把影片的公映档期确定在今年四月中旬。
疫情让影片公映再度变得遥遥无期,直到一家视频平台提出“线上播映”的合作意向。片方刚确定要“上线”时,李霄峰觉得非常内疚,认为自己辜负了整个拍摄团队,“好好的作品,怎么就变成网络电影了?”远在欧洲的摄影指导在社交网站上的一条更新安慰了他,对方贴了一张他们都很喜欢的剧照,配了短短一句话:影片无法在影院与大家见面,但我依然为它骄傲。李霄峰说,看到同伴这样说,他释然了——播出渠道不同并不会改变影片的品质,先入为主地认定“网络电影”品相不行,这偏见该抛下了。
《灰烬重生》上线的前五天里,李霄峰做了四场直播,其中一场的直播对象是电影行业各工种的从业者和电影学院的学生,那场聊制作细节聊了4个多小时,结束时已过午夜。下播的时候,他感叹:“直播可比路演和映后谈累多了!”克服了既往刻板印象制造的偏见,“上线”这件事让李霄峰更多体会到的是改变带来的新的交流空间,他说自己是个面对陌生人就紧张的“宅男”,然而在直播交流中,“在相对专业的框架下,面对有针对性的问题,哪怕是刁钻的问题,我也能松弛地和他人交换想法,交流更有效也更有建设感。”《灰烬重生》上线时,他的第三部长片《风平浪静》已经完成,新片剧本也在进展中,所以他形容自己面对《灰烬重生》,是“告别的时刻”,“可能面对行业也是这样,如果变化是必然的,那么创作者去适应变化、并体会改变带来的益处,总是好过原地踏步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