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海啤酒厂改造: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落地,“智能合约”紧盯每一车水泥、每一笔款项-LMLPHP

改造中的上海啤酒厂

谁也没想到,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的首个应用落地项目,选择了与建筑行业牵手。在今天上海市科协主办的“数字技术塑造产业新生态”高峰论坛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透露,上海老啤酒厂改造工程将引入区块链技术,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的“第一单”。

区块链技术特有的全程留痕、可追溯性能,可使建筑业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到全生命周期维护更加高效、透明,为城市运行和风险管理提供事实依据。诞生在上海这个“第一单”,有望为一个传统行业带来积极变革。

中国原创区块链技术,打开传统建筑业应用新场景

去年10月之前,曹嘉明和普通人一样,并不觉得区块链技术和自己打拼了几十年的建筑行业有什么关系。可当他仔细研究了区块链技术的几个特点,比如分布式记账、全过程留痕、不容篡改、永久可追溯之后,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闪过,“这不是恰好解决了建筑行业的痛点吗?”

40多年来,中国走过了欧美200多年的基建之路,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从17%增长到60%。然而,在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整个行业没有建立统一的诚信体系,大大小小的项目有签不完的合同,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售后追溯责任也比较困难等。

带着行业发展的需求,曹嘉明找到了今年1月成立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该研究院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和清华大学2006级“姚班”毕业生龙凡教授领衔,研究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树图(Conflux)区块链底层系统突破了区块链的传统链式结构,因其多头并进形似树状结构,故名“树图”。

“树图区块链技术将区块链公有链的能力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伍鸣解释说,比特币每秒可进行7笔交易,以太坊每秒可进行30笔,而树图区块链每秒钟可处理3000笔以上的交易,其优越的性能打开了一系列应用场景。

全流程引入“智能合约”,紧盯每一车水泥、每一笔款项

此次引入区块链技术改造的上海老啤酒厂位于普陀区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始建于1911年,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厂,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两个大型工业建筑之一,现存历史建筑包括临宜昌路的灌装楼、办公楼和临苏州河的酿造楼等。

百年上海啤酒厂改造: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落地,“智能合约”紧盯每一车水泥、每一笔款项-LMLPHP

在上海老啤酒厂的改造项目中,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立项、设计、施工、置换等全过程,大约半年时间完成。目前,设计部分已经完成,正在进入施工阶段,由区块链技术提供的“智能合约”被广泛嵌入全流程中。

曹嘉明告诉记者,建筑业中的合约多得令人头疼,一个小项目至少也有几十个合约,通过引入智能合约,每一车水泥、每一笔款项、每个项目到期有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都会自动显示在合约里,杜绝了扯皮、拖欠等情况,也保证了采购、运输、建造等环节的工程质量。

通过此次“试水”,曹嘉明计划于今年底拿出一份关于建筑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标准,并推广到全国。他预计,区块链技术的全面推广,将建立起可溯源的建筑业诚信体系,将原有割裂的、碎片化的环节串联起来,“这既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各方当下的迫切需求。”

每一扇门窗皆可追溯,城市运行与风险管理全程透明

你或许听过上海外白渡桥在“百岁生日”时的一则故事: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英国某设计公司寄来信件,告知外白渡桥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对该桥进行维修。

这件事也“刺激”了曹嘉明。他说,30年来,中国大地上崛起了大量的高楼大厦和桥梁,百年以后,有些可能会因图纸的缺失、档案的遗失或人员的故去等原因,使得后人无法对其做好维护。而在城市运行中,一块从天而降的玻璃幕墙如若造成人员伤亡,其责任的判定也会十分复杂。从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属性,曹嘉明看到了解决这些行业痛点的希望,这也是他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建筑业的原因。

百年上海啤酒厂改造: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落地,“智能合约”紧盯每一车水泥、每一笔款项-LMLPHP

上海啤酒厂近景

“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幢建筑中的每一扇门窗都可追溯其‘出生证’,这对城市运行和风险管理意义重大。”在曹嘉明看来,区块链技术将使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基础建设每年对于GDP的贡献率超过30%,每年新增产值3万多亿元。目前,5G时代的“新基建”已全面启动。区块链赋能之下的中国建筑产业,其未来值得期待。

摄影:上海市建筑学会供图

07-06 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