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提升至98.8%!市十医院用人工智能狙击“隐形杀手”静脉血栓-LMLPHP

在位列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脑卒中都广为人知,然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却如同一位“隐形杀手”。

VTE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据统计,60%的VTE病例都与住院相关,是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重大隐患。

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召开之际,作为全国VTE防治中心“优秀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正式发布“基于AI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一体化系统”,向全社会分享VTE防治的十院经验。

潜伏在医院中的“隐形杀手”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形成斑块,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被称为深静脉血栓。

血栓的形成一般无症状,偶尔有疼痛和下肢水肿。一旦血栓脱落,它会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如果血栓循环至肺动脉造成堵塞,会引起严重的心肺问题,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

统计数据显示,术后VTE的发生率非常高,接受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全髋置换的住院病人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因为骨科患者肢体制动容易导致静脉瘀滞、手术操作中破坏血管壁、大面积组织损伤造成凝血系统改变,更容易发生VTE。

据统计,高达60%的VTE病例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因此,开展VTE防治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预防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乃至首要任务。

人工智能助力VTE体系建设

2018年,国家卫健委于正式批准进行“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作为优秀项目成员单位之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一套十院VTE防治管一体化模式。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济宇介绍道,十院VTE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2018年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森亿智能的深度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院依据各学科特点和服务能力,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查找VTE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方法,提高医院的整体VTE防治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了医院内VTE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以骨科为例,在医务、临床、信息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十院的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历经三代版本迭代,终于在2019年6月28日在骨四病区试运行,并于10月21日在全院正式运行,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AI系统评估可以自动识别年龄、体重指数、化验指标条目,通过自然语言抓取的病历信息,避免了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从而节约了时间。

骨科护士长田梅梅介绍说,曾经有一位55岁的女病人,因半月板损伤入院,AI系统评估为3分,人工评分为2分,对比发现,AI系统评估中自动识别了该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但患者一再否认患有此病,进一步系统追溯发现,该患者曾经1年前以“COPD”收治于呼吸科,从而规避了人工评估的信息盲点,有利于促进血栓评估的准确性。

和过去人工相比,医院的VTE风险评估比率从53.75%大幅提升至98.8%,风险评估时间缩减87%,系统每周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600小时工作时间。

VTE防治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各大医院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对VTE认识参差不齐,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观念与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血栓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和规范化诊治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尤为重要。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认为,十院VTE防治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引入智能系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模式——

据悉,医院依据各学科诊疗规范和指南、疾病特点、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等情况,统筹院内资源,让各临床学科达成共识,提高院内VTE防治的综合实力。此外,上海十院还建立了各临床学科间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工作团队,相互协作,各负其责。

目前,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控制指标中,已将VTE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列入需要监控目标。可以说,加强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既是医院的考核指标,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势在必行。

07-07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