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事大学校园上演了这样一幕感人的场景:该校2020届毕业生次仁旺加,从西藏日喀则老家出发,跨越4600多公里,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辗转回到母校,为他心中的好老师们一一献上洁白的吉祥哈达,并将一封感谢信《致我心中最美最善良的老师》,亲手交给关心照顾他四年的辅导员郑思思老师,表达心中诚挚的敬意与最真的祝福。作为距离学校最远的毕业生,他以这种充满藏族仪式感的特别方式,与母校来了一场郑重的告别。
跨越千山万水,从西藏重返母校
谈起在上海的求学经历,次仁旺加同学至今都清楚记得,四年前他考入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当时家里到县城没修路,也没有客车,200多公里土路,提前联系好运货经过的顺风车,颠簸了一天多才到县城。从县城到日喀则,再转到拉萨,从拉萨坐火车到上海,总共花了6天半时间才来到学校。
“到了上海,人生地不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起初不敢跟人交谈。在学校,第一个找的人是我们辅导员郑思思老师,当时心里很忐忑,新生报到,郑老师很忙,但是对于我,从见面那一刻起,郑老师就很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次仁旺加说,当时郑老师帮他联系了学生处,报到时走了学校绿色通道,还免费领到了被褥等生活用品。后来老师还帮他办了助学贷款。大学四年,他的学费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活费主要靠国家助学金,也做过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打过暑假工,没向家里要过钱。
“每学期末放假前夕,郑老师总会问我是否回家、是否有路费,她一直很关心我、鼓励我,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次仁旺加讲道,由于右耳先天疾病听力差,2018年春刚开学时,他到上海市六院东院去看病。“动手术那天,郑老师抽空来看我,帮我找护工。那天晚上我躺在病床上不能动,但是心里很温暖,郑老师像我的家人一样。当时就想我有能力时,也要像郑老师一样去帮助别人。毕业了,我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礼物送给老师,所以把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写成信,来表达对她的感激。”
次仁旺加这次返校时间很短,也留有遗憾,那就是没能见到自己的高数老师李艳。“由于入校时各科基础薄弱,几乎每门课的任课老师都格外关心我,给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数学基础尤为薄弱,刚开始上《高等数学》根本听不懂,任课教师李艳老师主动联系我,约定每周三下午去她办公室答疑、辅导。刚开始答疑,我听不懂老师讲的数学知识,老师也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次仁旺加回忆说,李老师没有一点不耐烦,我说话时,她耐心听,有时还安慰我“不着急,慢慢说”。她讲题时,也会慢慢讲,从最简单的讲起,有时简单的也听不懂,她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
尽管有遗憾,没能见到所有的专业老师和同学,但是珍贵的毕业证,成为了次仁旺加大学生活最好的纪念。他提到,学院领导为他颁发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举行了“拨穗礼”,与几位敬重的老师,一起拍了毕业合影。
有遗憾,也有惊喜。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生分批次返校,学校专门举办“我与校长毕业合影”活动,毕业生返校日的中午,陆靖校长抽出一小时时间,专门与学生合影,让毕业生们不留遗憾。尽管次仁旺加因为返校时间匆匆,错过了在图书馆前专门合影的机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行政楼偶遇了平易近人的陆靖校长,完成了与校长合影的心愿。次仁汪加说:“这张身着学位服与校长的合影,就是刻在我心中最深的海大烙印”。
一路成长,感谢一直帮助的好老师们
“说到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四年前我各科学习基础都很差,走到今天能顺利毕业,还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离不开学校老师们对我的关怀、栽培。”据了解, 2016年底,次仁旺加参加了学校学生处资助中心旨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竞争力”的资助育人项目——励志书院。参加了励志书院举办的演讲比赛并获得三等奖,突破了不敢开口的心理障碍,有幸成为那届励志书院的优秀学员。次仁旺加还荣获了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获得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今年上半年,次仁旺加经推荐参评抗疫期间网上学习优秀案例并获奖。此次毕业,他获得了毕业就职补贴。
次仁旺加进入大学后各方面都很努力,生活自强,学习刻苦,思想上进。大一进校就写了入党申请书。2018年5月,他参加学校一级党校学习时结业考试未通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登智老师找到他了解情况,当得知是因为中文功底薄弱,结业考试不及格时,陈老师从肯定其入校以来每一点滴的进步谈起,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要气馁,指导其通过熟读《党章》、反复阅读《十九大报告》等方法,来提升理论素养。如今,次仁旺加已经是一名正式党员,谈起那次谈话,仍记忆犹新,“那次陈老师找我谈话,鼓励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通过后来的学习,我对党的知识更了解了,理想信念也更坚定了,中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此次回校,次仁旺加也特意给陈登智老师敬献了哈达。
次仁旺加还见到了院长特木尔朝鲁老师,一定要给朝鲁老师敬献哈达。2016年12月30日,文理学院党委召开助学帮困结对子座谈会,次仁旺加参加了这次座谈,并获得文理学院教工党员爱心党费的资助。次仁旺加回忆道,“座谈会上,朝鲁老师讲了他身为少数民族当年上大学才开始学汉语的亲身经历,引起了我的共鸣,他的话真诚、朴实又充满温暖,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去年暑假我还去过朝鲁老师的办公室,请教他如何培养自信,如何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得到了他的指点,对我很有帮助。”
还有一位老师,是次仁旺加专门去拜访的,那就是与他结对子的校党委书记宋宝儒老师。学校推行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制度。宋宝儒书记2019年6月与次仁旺加同学“结对”以来,一直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对次仁旺加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不光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情况很清楚,就连其家里养了几头牦牛、几头羊都知道。今年疫情,上网课前夕,宋宝儒书记专门打电话询问他上网课的条件是否具备。当得知次仁旺加想在毕业前返校时,宋书记还赞助其返校路费。“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关心与鼓励、指导和帮助,才成就了今天自信满满的我,成了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次仁旺加深情地说。
憧憬未来,与母校挥手告别
次仁旺加说,四年过去了,不仅自己成长很多变化很大,这四年家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他们家到县城200多公里的柏油公路2019年已经修通了,虽然还没有定点到县城的班车,但是交通方便多了。次仁旺加还谈到最大的妹妹上高三了,成绩比较好,最小的弟弟上学前班了,父亲外出务工。家里主要还是种青稞和放牧,国家为了保护环境,防止牧民过度放牧,每户给定牲口数量上限指标,虽然每头牦牛的收入较前些年有所降低,但是国家有专项补贴;这两年国家扶贫力度很大,家里当地村子的40多户居民今年基本都脱贫了。
说起今后的职业规划,次仁旺加表示:还是希望在西藏工作,西藏养育了自己,现在是自己回报的时候了;理想的工作还是公务员,如果公务员没上,还是希望在西藏找份工作,为西藏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我爱海大,海大再见!” 因疫情期间,次仁旺加在学校呆了不足一天的时间。他带着满满的感动,还有这些珍贵的毕业照片以及母校的祝福,与母校挥手告别,与上海这座生活了四年的城市郑重告别,他在列车缓缓启动离开上海的那一刻,发了个朋友圈,把大学的最后时光和美丽的青春定格在那个九宫格里。次仁旺加说,有机会,他一定会多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