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青青著,孔学堂书局出版
久居闹市,雾霾围城。先是厌倦这暧昧不明的天空,接着连自己也厌倦起来。每天在粘稠肮脏的空气里沉浮,觉得自己也像个鬼魂。起心动念决定要去印度,已经五年,但每每到了跟前,各种琐碎缠身,想走就走对我等凡人是多么奢侈呵。这天对着镜子,发现额头上的几根白发正倔强地钻出来,容光大减,红颜不再,时间面前我一退再退,没有后路。就任性一次吧。子瞻不是说“有什么歇不得处”,这个尘世少谁都是可以的。青红四人在微信上一约,决定西行。
心念一升,如瓢浮水,再也按不下去了。想起印度,就无法不想起你。你的家就住在离我不远的的偃师。我为与你生活在同条黄河边而觉得荣幸,过黄河时,我在想,你的眼波也曾投向这里,车向洛阳、西安方向行进时,我都在想,你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识,才能在皇帝不允的情况下偷偷出关,你是偶然一次在长安见了印度的高僧,听他说那兰陀寺戒贤法师深谙百家佛学经典,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那年,你刚好二十七岁。
在机场,红看到墙面上的广告,是富兰克林的话“懂得休息的人,比终日忙碌的人更伟大。”四人站在广告下拍照留念。好像因了伟人的鼓励,我们也马上伟大起来了。我们一群尘世里的女子,各自背负了无数的物质与念头,我们被各种忙裹挟,少有时间关注灵魂,更不要说追求真理。此刻,我们在你的鼓励下,准备踏你的脚印再走一遍。当然,追随你只是个好听的借口,你是葡伏于大地,一步步丈量,我们从上海转机直飞德里。你出长安,过凉州,瓜州,至伊吾,九死一生, 631年,你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后,终于踏上印度国土,看到了那烂陀寺。而我们一天早晨还在郑州,晚上就到了德里。躺在异国的土地上,想起你,满面羞惭,我在灯光下打开你的书,被你文字所迷住。《大唐西域记》的序这样评价你:暄寒骤徙,展转方达。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于是隐括众经,无片言而不尽;傍稽圣迹,无一物而不窥。周流多载,方始旋返。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去往那烂陀路边上,卧满了悠闲的牛,花的,黄的,大的,小的,尾巴有节奏地甩着,一堆堆牛粪冒着烟。有乌鸦大胆地站在牛身上,随着牛摇晃的节奏摇晃着。那烂陀寺在一条小街道的南边,有妇女头顶着沉重的米袋在阳光下怅怅然地走过,两只黄狗跟着她慢慢地走过,边走边嗅路上的味道。我们过了小门,就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如泥石流一样滚滚流在校区的道路上,青红四人立刻被淹没其中。你在1500年前走进这外大门时是什么样子呢, 你在印度各地游历时,你的名声早已传到那烂陀寺。当年你抵达那烂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烂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并在一所农庄内休整。这座农庄据说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的出生地。有200僧徒、1000多百姓抬着乘舆,手拿幢幡、华盖和香花前来迎接这位从东土大唐到来的圣僧。据说你的师父戒贤大师已经年逾百岁,他早就预知从遥远的中国将有一位天才弟子前来受教,他说是观音、弥勒和文殊菩萨在梦中告诉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你见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学问都传授给你。那烂陀(Nalanda)地名的由来,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古代梵文里“nalam”意思是莲花,“da”意思是给予,莲花在印度是智慧的象征,因此,那烂陀的意思就是“智慧的给予者”。它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曾经藏书九百万卷,僧人学者超过万人。
进了那烂陀寺的门洞,还是吃了一惊,那想像中的恢弘寺院不复存在,眼前是断壁残垣,红砖地基伸向远处。中间几座佛塔被雨水淋出了暗苔,导游午马带我们走进一个院子,阳光亮得剌眼,右手断垣间依稀是一排排的宿舍,房子不在了,门洞还在,那冥想虚静的气息还在,踏在红砖的地面上,好像有人会轻轻地啊出声来。我蹲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大概只有四平方,砖缝里长满了青苔,有一枝小黄花从石缝里钻出来,好像在诉说着那过往人的秘密。庭院中心有一水池,传说是学生淋浴的地方,还有一小院子,说是就餐的地方。你会在哪里呢?你这个拼命学习的留学生,你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以超人的天赋与勤奋的汗水很快就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每日可以享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月给油三斗,乳酪不限使用。寺中还专门派了勤杂一人、婆罗门一人,供你差遣使用,出行则可以乘坐象轿,在万余人的那烂陀寺,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十人。
我徘徊在这些寂寞的红砖小路上,看到你身着蓝袍的背影,你在树下诵经,你在佛塔边冥想,你在宿舍里秉烛夜读,你与来寺院的高僧辩经……我一转身,你就在墙后,我再一转身,你又到了草地上。我觉得你前世一定是个仙界天人,或者是阿罗汉,否则以你希世的姿容,优雅的气质,如何会对尘世无有一点留恋之心,你少年出家,一辈子都在学习与翻译,从无厌时。你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认定理想,不改初心。我这个不坚定的人,在你面前,真要低到尘埃里去了。我愿意这样低下去,淋浴在你的精神光芒里。你曾经离开那烂陀寺,出游四年后,重返,戒贤派你为寺内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公元641年,戒日王发起请你在国都曲女城公开演讲。应召而来的有18位国王、3000多佛教名家、2000多婆罗门教及外道的信徒,还有那烂陀寺的全寺和尚。戒日王带了他的侍卫和嫔妃宫女来参加,并亲自主持仪式,先是请出真金铸就的大佛像,祭祷一番。然后,戒日王宣布请你主讲,专就大乘立论。 从早到晚,没有一位听众敢出来和你辩论,第二天、第三天,天天如此。你一共讲了18天,始终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应战。被印度僧众称为大乘天或者解脱天。
玄奘在曲女城演讲
这群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中心是一座残塔,原高7层,现只剩4层。每层有很多巨大石柱,上面雕有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的佛像,周围有花纹刻饰。青红在那精美的佛塔前久久留恋,据说这里印度举行大型佛事的地方,也许,你与寺院的僧人辨经就在这个讲堂里,这石柱上的佛像你是不是如我一样久久凝神,我此刻也站在这里,感觉离你是如此之近,近得仿佛听到你的呼吸声。这些长着青黑色苔藓的石柱与石塔,是不是还储存着你的微笑与声音,这些石缝里长出的青草,是不是曾经抚过你的鞋子。我蹲下来,有一种深切的冲动,我想葡伏在地上,感受你足下踩过的砖石的气息。我想搂抱住那些的冰凉的石柱,闭上眼睛感受那些藏身在石头里精灵的私语。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呆呆地看着,如同入了定。
玄奘纪念馆
玄奘纪念馆就在那烂陀寺不远处,唐式建筑里,有两个印度人在守护着,院子里两只黄狗闭着眼睛,伏在地上,见我们过来,看也不看一眼。院边的竹子在风里慢慢地摇着,高大的纪念馆里,塑着你的像,右手的墙上,是你老师戒贤法师的像,左手是你的像。想了你一路,在这异国的土地上见到你,我长跪不起,泪流不停。你端坐不动,眼神坚定清澈,你的一生真正做到如如不动,一心向道,你在印度声名大起,戒贤任用你当校长,国王要给你供养几百座佛塔,但你拒绝了,你带着经卷回国,此年你已经46岁,太宗、高宗数次要求你弃缁还俗,许以高官,你都坚拒,你说“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你凝神屏气,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专心译经。你翻译的经卷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你在译完《般若经》后,自觉身体大不如从前,知道无常将至,时日无多,便向寺众和弟子欢喜辞别:玄奘此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知你往生去了净土,我当欢喜才是,但我竟是凡人凡识,怅然想到你我会黯然离去,无法再见到你的仙容,如故人远走,我禁不住啜泣不止。
玄奘纪念馆内塑像
从天竺回来,一晃两月,窗外的柳树从一片寒林到满树柳烟,日日枯坐,看树的颜色由鹅黄到浅绿,那明媚的新月渐渐圆满,刚满一日,就又开始消瘦,万物无常,人世究竟如梦。夜读虚云和尚的《山居》:山居无客到,竹径锁烟霞;门前清浅水,风飘几片花。是夜,我在梦里,见到了你,你已经化身为石壁上的佛像,突然开口说话,你看着我,嘴一张一阖:“自从你见到佛陀的四年后……”我等着听下文,你的嘴紧紧闭上了。接着又开始做梦 ,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梦里回旋:“自从你见到佛陀的四年后……”我醒了,一直在回想,四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访寺记》作者青青为资深媒体人,近10年遍访名刹古寺,以亲身经历写下此书。《访寺记》犹如喧嚣烦躁世界一幅清凉帖,一块石头上的青苔,一缕池塘飘来的荷香,一方新月如眉的清澈天空。从日本的金阁寺到印度的那烂陀寺,从西藏的大昭寺到泉州的草庵,书中涉及的海内外62座寺院,无论在青山或在闹市中,赫赫有名或寂静无声,均各见风貌。寺里僧人,寺外居士,茶店茶师,客栈逸人,云中隐士各见风采……被誉为现代的“洛阳伽蓝记”。
来源:本文摘自《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青青著,孔学堂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