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全球最冷小镇”维尔霍扬斯克。资料图片
综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纽约时报》等媒体7日报道,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察到,全球6月平均气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北极圈内的西伯利亚今年格外热,平均气温比前年和去年分别创下的最高纪录还要高至少1℃,比近几十年平均水平高5℃多。
位于西伯利亚的“全球最冷小镇”维尔霍扬斯克日前气温狂飙到38℃,比当地有记录以来的6月最高温度高18℃,据报道世界气象组织正在核实这一数字,若属实将成为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最高气温。此外,北极地区6月份火灾频发,碳排放量打破18年来的纪录……
▲维尔霍扬斯克的地理位置。资料图片
就在夏日的脚步刚刚到来之际,北极圈附近却首先经历“酷暑”,屡屡打破各项纪录——全球变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将北极推向风口浪尖。
“灾难的到来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诺里尔斯克,一个位于北极圈以北300公里的小城,今年夏天罕见地吸引全球媒体的关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北极的切尔诺贝利”。看似夸张的标题背后,却是气候变暖导致的一场灾难性泄漏事故。
▲大型机械诺里尔斯克市郊发生柴油泄漏事故的热电厂外作业。
5月29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诺里尔斯克的一个储油罐突然倒塌,约21000吨柴油发生泄漏,蔓延到附近约350平方米的地表,并迅速渗入地下。截至6月25日,有毒燃料已经到达北冰洋。
▲6月3日,普京在总统官邸与事故相关部门负责人举行视频会议,讨论柴油泄漏事故处理措施。新华社发
事故发生一周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诺里尔斯克进入紧急状态,并动用国家力量进行紧急救援。6月8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政府发布分析报告称,柴油渗入土壤深度达到2-5厘米,土壤污染面积至少5平方公里,附近三条河流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部分水体样本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达到可允许上限的一万倍以上。按照当地环保组织估算,要初步消除泄漏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恐怕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6月6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工作人员在诺里尔斯克市郊处理因柴油泄漏事故污染的水体。新华社发
发生事故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认为,导致储油罐坍塌的最主要因素是事发地点的永久冻土意外融化。塔斯社称,由于该公司的工业设施普遍建造于苏联晚期,当时永久冻土被认为是完全可靠的地基材料,但是全球变暖却让这种材料“松动不堪”。
其实这一切也都有迹可循。2017年北极理事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冻土层融化后,西伯利亚某些地区的地基承受力将降低40%-50%,但是这份报告却未引起重视。“这样的事故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老旧工业设施在永久冻土融化面前将不堪一击。”《生意人报》警告称,“灾难的到来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泄漏事故,近年来频发的山火和洪灾也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人们或许不会忘记,去年夏天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是如何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2019年6月,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伊尔库茨克州同时遭遇洪灾,数万人被困,多地进入紧急状态。
今年西伯利亚地区的林火更加猖獗。俄罗斯林业部门说,截至7月6日,该国西伯利亚地区共发生246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到14万公顷,7个地方政府宣布紧急状态。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说,西伯利亚上个月发生的林火比往年任何一个6月都多,火灾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估计达到5900万吨,比去年同期多600万吨,为18年来最高。
俄罗斯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格里高利·库克辛日前对《莫斯科时报》表示,今年的野火比往常提前了至少一个月,对北极地区的破坏性非常强。“大火导致永久冻土融化,土壤湿度上升,进而森林沼泽化。与此同时,森林燃烧使得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库克芯说,“由此导致的高温,再加上少雨、大风和雷暴,形成了极端的火灾天气。因此,火灾和洪灾也就相伴而生,形成了一个恶性的闭环。”
“极性放大”恶性循环导致北极快速升温
俄罗斯媒体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过多关注气候变暖的话题,诺里尔斯克上一次出现在新闻中,还是一年多之前当地一只虚弱的北极熊只身到城市的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只不过在当时这类新闻只被当做“奇闻轶事”而已。
然而动物或许比人类更能感受自然的变化。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最近两年,俄罗斯国防部至少记录过52起北极熊“入侵”人类居所事件。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导致食物匮乏,是北极熊“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这一因素的未来预期并不乐观。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基于40个模型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2050年之前北极将失去夏季冰盖。
北极冰盖为何会融化得如此之快?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研究中心的气象专家苏·纳塔利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高温导致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中的碳被微生物分解后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纳塔利估算,这部分温室气体的总量将达到1300亿吨到1500亿吨,相当于美国按照目前年排放量一直排放到2100年的总和。
这么多的温室气体在北极会引发被称为“极性放大”的恶性循环机制。简单来说,不同的自然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冰是地球上最明亮的自然表面,其反射率约为0.85,而海洋则很暗,仅有0.1。当海冰很厚且有冰雪覆盖时,就像一个明亮的镜子反射阳光,保护着海洋。但当温室气体变多、海水升温加剧之后,海冰融化,暴露出下面更多的海水。后者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加快了地区变暖,从而融化更多的冰。这也是为什么北极气温的升高速度正以高于全球变暖速度的1.5倍增长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北极报告》显示,这种负面影响正在加速显现。2019年夏末的北极海冰范围已经减至40年来倒数第二的水平,加拿大北极地区的象牙海鸥已经减少了70%左右。此外,海冰融化还对北极熊、海狮、独角鲸以及驯鹿等靠冰而生动物的生存有着致命影响。
美俄在“第二个中东”的角逐日趋激烈
就在一些科学家为北极变暖忧心忡忡之际,逐渐消融的冰川却让原本不具备开采条件的北极资源浮出“冰面”。
北极向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巨大的油气和矿产资源让不少国家心动。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拥有全球未开发石油储量的13%,可采原油约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50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开发天然气的30%。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地球上几乎一半的煤也储藏在北极。矿产方面,北极不仅拥有金刚石和金、银、铂等贵金属,以及铀、钚等放射性元素,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锌矿和最大的铜铁镍复合矿,人们还在巴芬岛、科拉半岛、格陵兰岛发现了世界级的大铁矿。
目前,北极以及北冰洋不属于任何国家拥有,在北冰洋外围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其中俄罗斯在北冰洋的海岸线最长。近年来,美俄北极逐鹿的态势日趋激烈。
不久前,普京签署法令,正式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俄罗斯北方舰队将成为独立的军事行政单位,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北极战略的军事任务,保障俄罗斯对北极地区和北极航道的开发工作。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9日也签署了一份关于北极和南极安全的备忘录,呼吁美国海岸警卫队研究发展核动力破冰船,甚至评估未来破冰船上可搭载武器的可行性,这是美国40多年来首次考虑更新破冰船队伍。
一面是经济诱惑和战略需求,一面是气候变暖和生态安全,两难之中如何权衡,这一难题同时抛给了美俄两国,但交回的答卷却截然不同。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巴黎气候会议上呼吁世界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他说起自己去阿拉斯加旅行,看到了解冻的冰川、破败的村庄和融化的永久冻土层,“如果气候变化的速度比我们做出改变的速度更快,那么我们的后代就将面临未知的命运。”奥巴马话音落下不久,特朗普一上台便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
而作为全球第四大碳排放大国,尽管早期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持怀疑态度,俄罗斯还是于去年9月加入了该协定,即使按照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行事,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将放慢0.2个百分点。对此,连一直持批判态度的彭博社也感慨道,“普京的气候观点正朝着正确的方向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