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
杜泽逊著
中华书局出版
考上大学,刚刚度过了因升学而焦躁的阶段,而且大学四年,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到了大学时期顿然觉得舒坦。当然,也与各位的成长有关。到了大学阶段,你的知识丰富了,离父母也更远了,他们对你的干涉更少了,你独立思考、办事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大学阶段整体是比较阳光、幸福和自由的。往后看,大学阶段可能会有恋爱生活,但是还不大可能有婚姻生活。恋爱生活比较轻松,婚姻生活比较麻烦,因为婚姻生活中要处理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看,大学阶段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比较好过的阶段。
那么在大学里,我们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起码的目标是毕业。那有没有毕不了业的?当然有。有的同学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承受巨大的压力,以至于解放不了,就能严重到这个程度。什么叫解放不了?就是他自己无法克服困难,几乎走到了尽头。这个是积少成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居安思危。在大学,到了人生的这一阶段,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值得我们自觉努力。
第一点,立志。
大学时期的立志,是人生青年阶段的立志,和前面的立志不太一样。大学时期的志向,在以后的人生中往往可以实现,而在中小学阶段的志向是比较朦胧的。你将来想做什么?当作家,当学者,当老师,当干部,或者是当记者,也可能当编辑。记者、编辑有的时候是连着干,在报社就这样。但是在出版社就只有编辑,没有记者。你还可以考国家公务员,也可以到大型企业去。文学院学生,就业总的看来,路子比较宽,用武之地比较大。那么究竟立什么样的志向算高呢?需要的学问越大,那么这个志向就算高的。很容易实现这一目标,那么这个志向就是低的。这就是检验的标准。将来回头看,是可以检验的。容易实现的目标是低目标,经过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是高目标。北大前校长蒋梦麟说:“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学生当以学问为莫大的任务。”他讲这个话是在民国年间,那时学生数量少,虽然西南联合大学名头很大,其实学生很少,那些学生大学毕业就是精英。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座的各位将来不见得都要做学问,社会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才,不是说都要去做学问。但是要从事好上面我说的各类工作,当一个好老师,当个好干部,你一定要有学问。并且你的学问越大,你将来工作提升和贡献的机会就越多。那学问从哪里来呢?读书。当然,普通的读者和有治学目的的读者有所不同。治学对读书来说,要求更细,更需要发现问题,也需要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欣赏。也就是说,读书要往深里探究。总之,同学们要有目标,并且争取做到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你的这一目标果然实现了。而没有任何理想和目标的同学往往发展不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其实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第一点,希望大家立志。
第二点,奋斗。
大学阶段很好过,也很容易过去。一旦过去了,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有了较大的差距,就为时已晚了。大家今天刚刚入学,水平相对比较平等,可是四年以后,你们之间的水平会有巨大的差别,甚至会出现学生教学生的情况。因为四年时光,你在这么年轻这么好的阶段,能吃进去的知识,能吃进去的学问,它的量难以估计,是巨大并且成系统的,可以给你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四年的时间,你按照教育部千锤百炼的培养体系,听数十位老师给你上课,形成一个非常成体系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机会可能一生只有这一次。你说毕了业还可以读书,那是你个人的事。但你毕业后不可能在任何的四年里头不上班,不干任何事,一门心思只学习,并且学有体系,所以希望大家在大学阶段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有了理想,你才大概知道该干什么。我们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里面还有很多的分支,比方说语言学,而语言学又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应用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这些。文学,又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也有文艺理论,还有比较文学,我们还要接触外国文学。即使是古代文学,也是历时数千年之久,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还有元明清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留下来的遗产却异常丰富。所以研究起来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书籍这辈子读完,一点问题都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的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佛教、道教的书,把它全部读进去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宋元明清就没有可能了。至于说现当代,这个可能性更不存在,就是你一生都摸不着边儿,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研究学问如果没有奋斗精神的话,那只能走马观花了。走马观花的结果当然是很难胜任在未来实现你的理想的任务。因此,在大学阶段,希望大家要上好课,把每一门课都学好,这是最起码的。要好好听课,看看老师是怎么讲的。如果有规定的教材,要把这个教材系统地看一遍,至少看一遍。笔记要好好地记,这就把整个系统的知识领会了。能不能够记得住呢?不能。但是你可以温习,必要的时候可以多温习。你曾经记住了,再来学习叫复习。你当时就没记住,就不是复习了,那困难就比较大了。
还有就是业余时间往哪投放的问题。大家现在有周六、周日,我们上学那会儿只有周日。有寒假、暑假,这两个假期加起来很长。长到什么程度?有三个月之多。一年才十二个月,周六、周日的时间以及寒假、暑假的时间加起来,一年内大约一小半时间没了。如果这些时间你都任由它流淌过去的话,那么和那些抓紧时间学习的同学相比,你落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人家走了一百里,你可能只走了六十里,差距就这么大。主要的差距表现在时间上,但是并不是让你牺牲吃饭、睡觉等休息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是不可以侵犯的,人不能老看书,大脑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再继续工作。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就是说,用同样多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是拉大距离的主要原因。不是让你多学一小时,而是让你把同样的时间做出不同的安排。你把这个时间多用来学习,多用来读书,多用来与同学们讨论问题,交流看书的体会,可能你的长进就多一些。
奋斗,如果你现在脑子里一直有这根弦,请放心,不会累坏的,并且到毕业时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它在你的专业爱好方面,基本上可以决定一生,因为人的专业爱好主要是大学本科时形成的。也许你以后考了硕士生,考了博士生,但你主要的爱好形成在本科时期。爱好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喜欢吃什么东西一样,你走到天南海北也好这口。爱好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你说我偶然听了某先生的一次演讲,就喜欢上了这个方向,终身不改,这种情况不多。爱好基本是泡出来的。在大学阶段要努力读书,努力学习,努力思考,也要努力写作。这一切都是奋斗。为了什么呢?为了将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摘自《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