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申城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
一早,位于普善路的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邻里中心内,社区志愿者们早早上阵,有清洁消毒空调的,有备好清凉油及防暑饮料的,有拾掇好练功房等待居民前来锻炼的……
这个高温天、暴雨天“夹花上阵”的7月,芷江西的居民们一切“安生”——有人提前顾着大家头顶的一片清凉,也有人周全排摸着老小区脚下的排水,还有人惦念着独居老人的一餐饭。
特别是去年底,得益于旧改,街道洪南山宅地块二级旧里仅用时12小时完成征收签约,创下沪上大型旧改地块征收签约速度纪录。
啃下了涉及1340证居民的旧改,彻底消灭了最后近900个手拎马桶,这些对于这个老旧小区占比一半以上、原住居民占比超过80%的社区来说,一项新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结合社区特色和旧改实践,芷江西开始探索在社区工作中设立“人情味道”指数体系,不仅通过“唤回人情味”来推动更多居民实现共治共建共享,更以科学的数据指标,将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标准具体量化、可视化,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水平提升。
那些刚挥别老宅,从洪南山宅迁出的老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个夏天搬回了芷江西社区。“他们对于邻里的依恋,对于社区人情味的依恋,正是当下转型中的社区发展的最大动能”。
终于挥别了马桶,她却又搬回了老社区
“大热天倒马桶,你知道有多难!”
坐在中华新路昆泰大厦新家的阳台,徐阿姨指指一条马路之隔的一片待建工地。这儿曾是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洪南山宅社区。
“三四户人家、十多个人,合用一个卫生间,那都算是好的”,徐阿姨说,自己家根本没轮上共用抽水马桶,只好天天自己倾倒。
“少则早晚各一次,多则一天倒四次。”每逢夏天,要么遇上高温天里的“倾倒高峰”,还得排队“闻臭味”,要么在大暴雨中连伞都没法撑,只能大差不差“盲倒”。
说起倒马桶,徐阿姨似乎一肚子抱怨,可真当社区推进“一平方米马桶”改造工程时,她心里也曾犯嘀咕:万一这马桶改造好了,反而失去了“旧改”的可能咋办?
去年6月,洪南山宅集中签约首日,仅用12小时居民签约率就达97.24%。“大家都渴望早日告别手拎马桶,告别黏糊糊的旧生活”,旧改生效后,居民们纷纷尽快搬离老宅,不过,很多老乡邻又悄悄把新家还是安置在了芷江西。
徐阿姨一家就在一条马路之隔的昆泰大厦落定,一些街坊邻里也搬回到附近,“我14岁起就生活在这里,习惯了里弄的谈话声,习惯了邻里间的相互照应,也习惯了出门就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我们告别的是手拎马桶,却不想告别社区里的浓浓人情味”,她说,现在老邻居们又开始互相串门了。
“没想到一场旧改,放大了人情味”
芷江西路街道,典型的老城区,71个居民小区里有一半以上与“老旧”脱不了关系。
尽管居民们对于旧改愿望迫切,对于这片熟人社区也有着深深的情感认同,但真要涉及利益,也同样是较真的,需要于情于理动真啃硬。
洪南山宅旧改项目启动之初,街道就建立起调委会,提早对旧改征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摸与解决,推动律师团队加入提供法律支持。旧改指挥部中也同步纳入信访接待、书记答疑、人民调解、法律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既然大家对于社区都有留恋,都在乎这里‘情理占一半’的氛围,那就跨前一步,把人情味工作做足,为之后的依法依规推动旧改,做足铺垫”,街道旧改办相关负责人这样回忆。
事实上,在推动旧改签约过程中,就有很多邻里互助、助推旧改往前走的现实案例。
比如,一对原本答应签约的聋哑夫妇,正式签约那天意外缺席,原来是他们的儿子听信了流言,让父母心生反悔,得知此事,不仅居委会干部连夜上门,调解员、手语老师、甚至金乡邻也前来沟通。邻居的一句:“你我盼动迁盼了这么多年,临到眼前怎能多生枝节”,最终让老俩口放下心结坦然签约。
正是这样一场创纪录的旧改,也无形中放大了老社区的人情味。基层干部唐梅娜这样感慨:“对于老社区来说,人情味就是基层工作的最好助力,也是社区治理的最坚强情感联结,让居民在参与自治共治中实现共建共享。”
强化老小区“情感之治”,挖掘内生动力
基于这次旧改,也基于芷江西社区的特点,当下,街道正探索推出“人情味道”工作指数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分为“人”“情”“味”“道”4个一级指数,一级指数下分设“有心人”“热心人”“善心人”;“知情”“通情”“乡情”;“趣味”“品味”“韵味”;“自治之道”“法治之道”“德治之道”等多个二级指数。
事实上,这个“人情味道”体系是一项需要“虚功实做”的大工程。
芷江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柯琪介绍说,该体系将参与治理的对象、责任、路径、标准等一一拆解,强调了在德治与法治准绳之下的社区治理架构体系。
同时通过强化老小区的“情感之治”,也挖掘出更多社区自治能人和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
目前,该体系还设立了“小区业委会组建率”“投诉上访解决率”等具体指数用于综合评判基层治理的效能。
最终,让“时时考虑百姓”“处处为了百姓”装进社区基层干部的头脑里、胸怀里,牢牢根据这些标准展开服务。“居民幸福指数提高了,社区的未来才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