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莱顿城的道道飞虹-LMLPHP

▲荷兰南部,莱顿|视觉中国

低地国家荷兰的南部,是莱茵河入海口,那里坐落着莱顿、海牙、鹿特丹等著名市镇。相较阿姆斯特丹领衔的荷兰北部城市,此处因莱茵河与斯海尔德河、默兹河形成了三角洲,显得更加水网密布。从卫星地图上看,这一带的人文地理风貌,颇有江河湖海交汇之间,各类市镇“大珠小珠落玉盘”嵌入其中。也许,除了“低于海平面”之外,拥有如此自然且大面积的“亲水地带”,同样属于“低地”的本意吧。

莱顿、海牙和鹿特丹这三座各相距二十多公里的重要城市,一日之间即可访问完毕。如果有充足的闲暇,三座城市的“各有千秋”,亦是不难寻觅。例如海牙,大西洋海滨的波光粼粼和当年的王朝荣光总能珠联;而鹿特丹则因“荷兰之角”中的“欧洲之门”助其完成陆海璧合,成就了其“欧陆第一港”的美名。与国际法院和荷兰王室所在的海牙、拥有厚重历史的大港鹿特丹相比,莱顿又有什么可记上一笔的呢?是著名的莱顿大学,还是市内形状独特的星堡旧城?总之让人想一探究竟。

驾车在海牙与莱顿之间的A44/N44高速道路上,并不感到轻松。除了阿姆斯特丹及其周边外,荷兰全国都找不到多少车流量如此之大的高速。因为有在荷兰的“内陆地带”驾车的经验,我知道荷兰的司机们多少有些急性子,往往不甚理睬路边的限速标志,呼啸而去。不过在前往莱顿的路上,因为车流摆在那儿,大家都自动乖乖遵守起限速的交通规则来。

好在两城真的很近,从海牙出发半个小时不到,就要下高速了。在第一个交通灯路口时,前方一座被称为“Haagsche Schouwbrug”的桥梁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是一道闸桥,但乳白色的水闸门拉闸器矗立在桥上的造型有点惊艳。

也许这是一种新的城市雕塑创意吧,原来莱顿的桥几乎全部都是闸桥,莱顿人民已经将造桥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强调每一座闸桥的美感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这些闸桥在实用的基础上尽量使桥上建筑结构轻灵,而且注重颜色搭配,堪称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除了上述道道飞虹的英姿,莱顿城内水网之密集,恐怕也是初访者们的重要“关联印象”。莱顿是莱茵河下游三角洲北部多条水系交汇之地,同时运河密布,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莱顿拖船运河”。

这是开凿于十七世纪五六十年代、荷兰全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扮演着荷兰沿海地区南北大城市间的“高速水路”,直至火车时代兴起。至今,这条运河仍联系着莱顿和哈勒姆(位于阿姆斯特丹西北的荷兰北方重镇),只是利用率已较低,原有的功能早已融入到沿岸风景之中。

此行的具体目的地,是坐落在老城区的莱顿大学法学院暨法学图书馆主楼。莱顿大学建立于1575年,由“八十年战争”中的荷兰领导人威廉亲王(奥兰治的威廉)所建。迄今,该大学仍与荷兰王室有密切关系,包括现任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在内的多任荷兰国家元首曾在此求学。

和不少欧洲的老牌名校类似,莱顿大学是一所没有“主校区”概念的大学,所有的大学建筑都散布城内。莱顿大学法学院大楼临河而建,主楼部分是欧洲城市中难得的正南正北型建筑。沿着河道漫步城内,为数不多的行人或走或歇,安安静静,成为老城恬静风景里的一部分。不知错过了多少先贤辈出的各科院系,沿路西行过一座相当文艺范的小桥后,左手边就是建筑规模相对宏大的莱顿大学图书馆。即使是在最应该人来人往的大学图书馆附近,这里和国内大学城的最大差别,仍在“恬静”二字上。也不知为什么,莱顿老城里的桥上、路上行人总是寥寥,河中常有人划船,但即使船上的人们互相交流,也显得窃窃私语,划桨的水花声倒成了主旋律。

我不禁会想,莱顿城的老城区里,最常态化的生活状态,应该就是让人学会安静地学习、生活。当一座城市尤为珍惜老城区里的恬静,潺潺流水和道道飞虹的“细节之美”大概就会凸显,并感染到每一个来访者,这倒也是城市的一笔不容小觑的文化财富。

天色渐晚,从莱顿回海牙的时候,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莱顿城里文艺的道道飞虹的设计师,想必也是这座恬静大学城里熏陶出来的吧?

07-13 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