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而这一成功离不开的一个人,他就是王明健。
王明健,1934年6月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出生,1955年毕业于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后成为基建工程兵25支队的高级工程师,在他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和他一起工作的战友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他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有着密切的联系。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1955年,王明健即将从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一天,系里突然通知王明健去校长办公室,办公室里,两名没有透露姓名职务的军人对他说:组织上要选派你去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你接触到的所以一切不能跟任何人说,包括父母,也不能告诉他们你在哪儿。随后,便被派到北京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核工业知识。
1958年,王明健接到二机部的秘密会议通知,时国防部部长宋任穷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依靠苏联。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原料问题。
铀是制造核武器中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属,相当昂贵,价值是黄金的几百倍,也是研究和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材料。尽管当时已经探明丰富的铀矿资源,但是因为技术原因,我国的铀矿生产迟迟没能起步,更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于是二机部决定在广东某村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制取出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
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急需两吨二氧化铀作原料,然而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要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取出来,需要大量的防腐蚀材料,面对当时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王明健只有改变铀矿的提取方法,才有可能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
尽管任务艰巨,但王明健没有丝毫退意:“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呢!把矿石搞成黄豆这样大堆在一个大瓮里,用稀硫酸洗它,它就没有化学平衡了,不断地在吐故纳新。”王明健的这套从铀矿石中提炼铀的方法就是“简易炼铀法”,后来又被人们称为“土法炼铀”。事实证明,这也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王明健的设计,1958年8月下庄水冶厂正式投入工作,这便是全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
在王明健的带领下,工人们日夜奋战,终于在半年内完成了中央交办的任务。而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说:“有了这一批重铀酸铵,为进一步的生产核燃料,为提前能够准时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
舍弃小我为大家 投身国防终不悔
为了完成党的任务,王明健舍小家,将自身安危都置之度外。因为工作性质要求行程绝对保密,1956年动身前往北京之前,王明健回了三天老家,不想从此与父母一别成永诀。
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在家与国的艰难抉择之间,王明健毅然选择了后者。“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这成了王明健多年来的憾事。
1959年8月,王明健在试验中,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爆炸,我是死里逃生”,而王明健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坚定。
1964年4月,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彻底解决了原子弹的燃料问题,同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下庄309大队11分队的队员们也撤离了下庄各赴前程。而因为下庄要筹办更大的铀水冶厂,王明健选择了留下,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从1964年一直到1995年,王明健一直在下庄默默为中国的核工业继续奋斗,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想为国家做贡献。“我这一生,能为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做出贡献,我觉得太有意义了。”
王明健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可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炼铀之父。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的贡献闭口不谈。直到2014年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1995年退休后,王明健居住在韶关市区,潜心科研,希望有生之年能再为人民作出贡献,他说:“不要为自己活着,人为自己活着很渺小,人生最美好的是当你停止生存时,还能以你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
2020年7月7日上午,王明健在广东逝世,享年87岁。
来源:环球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