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度锁上了剧院的大门,当视频和直播平台成为了主流的娱乐方式,“线上化”的艺术探索开始提速。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六集迷你剧《舞台剧》(Staged),引起广泛热议。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全程运用自拍和视频会议软件“ZOOM”录屏的方式拍摄制作完成,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场生动的戏剧表演。
《舞台剧》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网友评分高达9.3。“互联网和高科技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学和美学,巨浪面前,戏剧表演也难逃变化。”美国南加洲大学戏剧学院戴维·布莱德尔院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甚至有大胆预言说:“未来十年内,剧院将进入全新的虚拟舞台。”
“ZOOM剧场”成了当下剧场艺术“在线”创作的代名词
屏幕被一分为二,身着居家便服的麦克·辛和大卫·田纳特分别走进自拍镜头,《舞台剧》第一集刚开场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麦克·辛吟诵了一首自己老乡诗人狄兰·托马斯的名作,然后大卫·田纳特开始打岔,影响麦克·辛的台词发挥……
《舞台剧》是纪实镜头与戏剧加工的结合体。它的情节设计并不复杂,讲述了演员们在线排练伦敦西区舞台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的故事。镜头前大部分时间都是演员们各自居家生活的“闲碎瞬间”。而大卫·田纳特和麦克·辛在排练中争番位的故事,则作为小插曲贯穿了整个六集,充满了传统英式笑料。最终说服二人停止这一幼稚言行的,是英国国宝级演员朱迪·丹奇。
因此前在《好兆头》中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表演,大卫·田纳特和麦克·辛成为英伦新一代国民“CP”,另外还有实力派演员朱迪·丹奇搭档塞缪尔·杰克逊加盟,《舞台剧》的演出阵容可谓星光熠熠。不过,该剧能够成为近期的“话题王”,除了有这些“流量”与演技派之外,恐怕更多地还是离不开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这是一部仅仅用几个电脑摄像头和会议软件完成的影像作品,既没有合适的打光,也没有更多可选择的表演场地,这时候,演员在镜头前的半即兴发挥、戏剧节奏把控以及演技就显得尤为突出。此外,因为真实反映疫情下生活状态的种种,镜头前的明星们所展现的与素人无二的普通生活,也颇为“接地气”,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迷你剧《舞台剧》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给当下疫情主题作品创作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自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演艺机构和艺术团体先后在“云端”试水,希望能在线上吸引观演群体,暂解剧场之“困”。大量剧团采用“ZOOM”等视频会议或聊天软件进行剧本朗读、排演以及录播、直播演出,“ZOOM剧场”成了当下剧场艺术“在线”创作的代名词。通过网络观看舞台演出录制的高清影像,或是通过直播平台实时观看一场演出,也成了这段时间以来很多剧场爱好者的选择。
放眼国内,由北京鼓楼西剧场策划制作,赵立新演绎的《断手斯城》剧本朗读会在喜马拉雅、B站、知乎、蜻蜓FM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80多万人次观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疫后复演的第一部话剧《热干面之味》在开启小规模线下演出之前,也先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最终有超过16.5万人在线观看,4000余条弹幕互动。近期,保利城市剧院也将新生代歌手的音乐会搬上“云端”,以不高于一杯咖啡的入场券价格,开启线上付费观演模式的探索。音乐家谭盾也在上海直播了《武汉十二锣》的演出,获得了7000万人在线观赏的“大流量”。
原本最难以离开线下的剧场、剧团和艺术家们,在这几个月内不得不大幅加速了对于“线上化”的探索。
传统剧场被虚拟数字经济“介入”,拥抱还是抵抗
近年来,在线技术不断推动舞台和银幕艺术的变革,而疫情的发生无疑加快了业界探索的步伐。“戏剧的生命力,从来与生活密切相关,”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说,“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社交距离……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关键词,正在成为戏剧艺术无法回避的‘焦点’。”
但“云剧场”也成为一些艺术家的“痛点”。他们认为越是在艰难的时刻,剧场艺术越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守住“在现场”的底线。在舞台艺术“转向”虚拟平台的过程中,“艺术损耗”正是这些纯粹的艺术家们所担忧的,毕竟,在线上难以获得与剧场演出同等的“真实质感”,线下高质量的观演和聆听似乎不可替代。
对此,有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同时结合“在线”和“现场”的全新演出形式。“线上”演出一定有别于传统剧场演出,需要创新的思路和表达,全新的观演关系和情感联动,而不是线下演出的简单“平移”。
传统剧场受到虚拟数字时代的影响——这样的命题讨论不是新鲜事。“面对新科技的‘介入’,剧院已经‘抵抗’了几十年,但我觉得这种合并是不可避免的。”塞尔维亚著名演员、世界哑剧协会主席马尔科·斯托亚诺维奇说,戏剧是一种相对保守的艺术,21世纪的技术发展是如此飞速,以至于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很难追随这种发展,“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比之前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不要一味消极等待事情的发生。”
疫情发生后,不少剧场开始尝试借用数字平台进行自我展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数字化,“但在未来十年内,剧院将进入新的虚拟舞台。”斯托亚诺维奇的预言十分大胆,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传统剧场亟需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自我革新”。
传统戏剧的魅力不会因为疫情失去它几百年积淀的荣耀和魅力。同样的,面对戏剧表演的“在线化”也不必讳莫如深,毕竟人类在灾难面前,永远离不开艺术的陪伴与慰藉。必须看到的是,如果疫情还要持续一到两年,或者长期与人类社会共存,那么戏剧创作和演出该如何“升级”、“重塑”,或寻找另外的出口,已成为全球艺术家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