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她靠什么发明创新药?何建明:科学精神是文学光芒的“储电池”-LMLPHP

“国家的科学伟业和科学家们的事迹与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不断创作的重要力量源泉,科学和科学家本身也提供了书写中国故事的丰富感人素材。科学精神从来就是文学光芒的‘储电池’,更是人民城市最坚实的基石。”可利霉素发明者王以光事迹报告文学座谈会昨天在上海松江区举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新近完成并发表纪实新作《六十年的准备只为了今天》《那束光芒拯救黑暗中的生命》,将文学聚光灯投向84岁科学家王以光教授。

在何建明看来,中国文学十分需要科学力量的支持和滋润,从事纪实文学创作40年,塑造数学家陈景润的名篇《哥德巴赫猜想》对他影响尤其深远。“有了科学和科学家,文学和文字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而有力,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勤业精神、探索精神,同样为文学创作带来启发。”何建明认为,真正的科学不可能仅靠一些信息资料的整理与重新排序就能完成创造发明,而文学界创作者如果不走出书斋、不到社会实践一线去生活体验,仅凭手机、电脑和自己浏览的一些碎片就去书写当下社会,恐怕会闹出不少笑话;而少了科学精神,也很难让作品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

84岁的她靠什么发明创新药?何建明:科学精神是文学光芒的“储电池”-LMLPHP

为此,何建明多次采访王以光夫妇和沪上相关研发生产团队。60多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接触“抗生素”概念的学者,王以光在异国他乡学习时就许下夙愿:一辈子从事抗生素的研发。从新中国第一代生物工程专家的青春往事切入,何建明娓娓道来科学家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实践精神和奋斗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生与死的现场,“可利霉素”在战疫中迅速扬名四方,远传海外。就在今年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可利霉素名列其中。

座谈会现场,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王以光发来视频致辞,“可利霉素从确定研发方向的一开始,我就力图让它成为中国生物制药方面的独创,而非仿制他人之药,而且它在抗击各种感染性病毒方面与众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等专家学者围谈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据了解,可利霉素是世界上首个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抗生素创新药。可利霉素研发和生产企业同联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在上海松江发展壮大,已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头部企业。

84岁的她靠什么发明创新药?何建明:科学精神是文学光芒的“储电池”-LMLPHP

<<<延伸阅读

科学精神是人民城市的坚实基石

文/何建明

从有人用石头划出火星那天开始,人类就已经从科学本身和其精神中获取了巨大的思想与光芒;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古代的中国文人就把目光射向天穹和月亮,于是吴刚与常娥的故事让我们如痴如醉……在现当代,科学家开始实践登月和诸多宇宙计划以来,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风靡当今文坛。所以我认为,科学精神一直在激励和鼓舞文学家们的思维与创作,是文学得以闪耀光芒的重要支持因素和“储电池”。有了这样的“储电池”,文学会照射他人心灵的光芒更透亮。

我本人创作40余年,科学精神也一直对我的文学产生巨大推力。当年因为一部《哥德巴赫猜想》,让我喜欢上了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自己也从写小说和诗歌,转向了真人真事的包括对科学家和科学事业的书写,一直至今天……

记得30多年前采访钱学森那天,钱大师见我后就说:建明同志,今天给你讲“0”……当时我有些愣在那里,心想“0”有什么讲的,于是大师用手在空中给我划了一个“十”字,然而把“0”放在其中。这个我懂,是数字上的坐标。钱学森先生说,0在我们科学家的眼里,是万物的开端和中心点,一切事物都可以从此开始与结束,他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后来我采访两弹一星重要功臣王淦昌,我们是老乡,他见我后,十分高兴,当时已经89岁的他颤颤巍巍从内房抱出一大卷资料,我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他说是原子弹研究材料,我一听吓了一跳,忙说:“王老这是机密材料啊,你可不能给我看呀!”老头哈哈大笑,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还知道你根本看不懂的!我顿时脸红了。可不是嘛!王老说:因为你是老乡,我让看看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后来他给写了一行字,说:希望你成为大文豪!

之后,采访过老一代两弹一星许多重要功臣,比如“航天四老”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鍔、梁守槃,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甚至他们中有不少人一直与我是朋友或忘年之交。

后来写过三峡工程,北京非典时我跟着吴仪、王歧山和医学专家们两个多月一起在抗击非典现场;也在天津爆炸现场听科学家给我讲现场危险品什么时候会爆炸、前年写过港珠澳大桥,我在过去30多年里写过石油战线的许多作品,还有其他行业中的科学故事,可以说,国家的科学伟业和科学家们的事迹与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不断创作的重要力量源泉,同时科学和科学家本身也给我提供了书写中国故事最丰富和最感人那部分文学素材。

中国的文学其实十分需要这种力量支持和源泉滋润,有了科学和科学家,文学和文字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而有力,因为科学和科学家是两种精神特别让我受益:一是他们的爱国精神,二是他们的勤业精神;二是他们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实践精神。这三种精神,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十分有榜样意义的,而它们对文学家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社会和高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时代,每个人的动手精神和实践精神尤其重要,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是不可能仅靠一些信息和资料的整理与重新排序就能完成创造发明的,而我们文学界现在越来越有个不好的现场是:根本不出书斋、不到社会实践一线去生活和体验,仅凭手机、电脑和自己看到的一些碎片去书写当下社会,所以出现很多笑话、作品永远走不进读者心灵世界,不被人们所看好等等,重要原因就是少了科学和科学家的精神。

从上述意义上讲,这一次我们讨论王以光教授用六十年时间完成一个可处霉素生物药的创造和科学精神,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教育意义是十分可贵的。

此次抗疫中,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下就会发现:其中的科学与科学家的精神是此次战疫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科学的决策、科学设备的投入、一大批医务科学工作者在一线的战斗包括默默研究创造发明药物的科学家的努力,我们不可能创造现在的局面。科学和科学家的精神在此次中国抗疫中的表现,再次证明了科学与科学家的精神是多么重要。它是人民城市能够获得人民满意度的坚实保证和力量支持,是一个城市得予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无法设想,一个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没有诸多科学家的科学奉献和科学精神的照耀,怎么可能有现在这样有序、有效、有温度、有光彩的人民稳定的生活!

王以光教授并不像钟南山、张文宏等处在医疗一线的临床专家,她是战斗在默默无闻的后勤战线的医药科学家,她的可贵之处是一生在生物领域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而且她研究发明的可利霉素又恰好在此次新冠治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六十年的准备只为今天”的精神,我想特别可贵、特别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尤其是青少年,因为现在太多的人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了!

科学精神是之所宝贵,因为它的闪光是在漫长的黑暗的尽头才出现;科学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永不放弃的追求与实践,或许这样的努力付之东流,一生不见成效,但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或为后人奠定了基础,或为后人不再失败而作出了有为的牺牲。这就是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图片:主办方作者:许旸

07-14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