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古书祭”夏季盛会在京都下鸭神社内的纠森林区举办。图片均由徐静波提供
日本各地都有旧书店,这也让我好生喜欢,东京和京都尤甚。虽然到了今天,纸质书的市场因电子书的兴起而渐趋萎缩,纸质书的阅读者似乎也在减少,但纸质书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魅力。20世纪初,日本诞生了旧书业,在1960-1980年代达到了兴盛期,如今虽稍显衰色,可依然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大一些的城市(我所知晓的有东京、京都、大阪和神户等),每年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旧书市,我在神户时,曾去逛过两次,收获甚丰。
对于京都爱书者而言,每年有春夏秋三次盛会,被称为“京都古书祭”三次大型旧书市。春季的一次在京都劝业馆内,日期在五月上旬,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室内,无风雨之虞。我在神户参加的两次也都是在室内,但京都的空间更大,汇聚的旧书也更多。可那一次或许是信息不畅,或者是我正忙于其他事情,竟然错失良机,事后知晓,为此懊恼良久。
第二次是夏季,举办地就在距京都大学不远的下鸭神社内的纠森林区,我前后去了两次,第一天开张的时候就急着赶去了,在入口处看到竖着一块标示牌,上面写着:“第28回下鸭纳凉 纠森 古本祭 主办者京都古书研究会”,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半,最后一天下午4点关闭。
这真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场景。茂密的树荫间,在原是神社一条大道(沙土路)的两边,排满了各家旧书店的摊位,很多还支起了白色的帐篷。爱书者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大家穿着夏日的休闲衣服,脸上都洋溢着欣悦的神情,仿佛是来参加某一个盛会。不是仿佛,就是古书的盛会。
来逛书市的人,多为50-70岁的男性(中年人大概要上班,只能在周末来了),背着松松的双肩包(过一会儿大概就会满了),遮阳帽下露出了斑白的头发。也有不少30-50岁左右的女性,多是妈妈,有的挎着好看的白色帆布包,有的还带着孩子。还有几位美丽的少女,戴着素雅的遮阳帽,清泠悦耳的语声,给书市平添了几分青春的气息。
大约有来自京都本地以及大阪、神户、奈良、冈山等地的50多家旧书店参加了夏季的书市,读者的选择余地很大。这些旧书店是有个性的,比如偏重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书籍居多;偏向人文的,历史哲学书不少。有些荟萃了电影音乐的,有的偏美术和古董,有的则以老地图见长,更多的则是通俗读物,文学作品最为普遍。
人们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随意翻阅,随意浏览,买一大堆也可以,一本不买也可以。有些人一来,就在各个摊位间四处搜寻,以期获得自己心仪的图书;有些人则在某个摊位前伫立良久,埋首阅读,这情景,实在是让我感到欢喜,有点像稍后几天我去逛五条通那里的陶瓷集市。我想,一个城市有了这样约定俗成的文化集市,这座城市养育的人们其文化生活也会变得相当滋润,文化品位也会渐渐提升,从而带来整个城市的良性互动。
书市还提供了简单而暖心的服务,在大道的中央,零星设置几个宽宽的长凳,上面铺着绛红色的布,供人憩息,犹如茶屋外面的风景。书买多了,带在身边若觉得太沉,可免费寄放在一个地方。怕带回去不便,可以托工作人员寄到目的地,只要是日本国内,无论远近,一包或一箱均为700日元。书市还有简单的午饭供应,好像一份400日元。
我在那里恰好遇见一位熟人,于是就买来了饭食一起坐在红布凳上用餐,吃完饭再各自淘书。我在书市里差不多盘桓了一天,购买了30多本书,由于无法带回,就请他们帮我寄到京大人文所,日后我总是要寄回上海的。
闭市的那天下午,我又坐了叡山电铁到终点站出町柳,再去看一下书市,或许闭市的下午能淘到更便宜的书。和第一天一样,这里依然人头攒动,淘书人的热情丝毫不减。那天下午天空不时落下一阵阵雨点,大家就在白色雨帐下躲避一下,雨点过后,继续翻寻。
临近4点时,有些店家已开始拆除雨帐、收书装箱了,不过旧书价格好像没跌。日本人卖东西,一般不还价。他们一开始定出的价格,就是良心价,这让人觉得很放心。那天我又买了14本书。所购书的价格,贵的大约3000多日元,便宜的300日元左右,平均在1000日元左右。当然廉价的小说,100日元即可入手,不过这已不在我的选择范围内了。两次购书,总共花费了将近5万日元。
遗憾的是,这样的购书乐趣,在国内已很久未能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