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的?14年抗战中,新四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四军战士们又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带着这些问题,徐汇区长桥街道的居民和广大网友一同走进“课堂”,聆听一场生动的历史课。
17日下午,长桥街道“四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第二场在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大江南北》杂志主编、资深记者徐晓蔚围绕“新四军的光辉历程以及对新中国的贡献”讲述了自部队建立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四军的发展和成就。
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地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拉开了新四军在历史舞台上的序幕。然而这支铁军的诞生历经坎坷。
徐晓蔚介绍称,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虽然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但他内心极不情愿。直到1937年接连爆发“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情况岌岌可危,蒋介石才逐渐认清形势,将重心转移至抗战。
国民党军队的虎视眈眈让多路红军在整编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但红军战士的坚毅品质以及万分紧急的形势让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险恶用心一次次落空,也确保了新四军在日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
敌后战场牵制日军正面作战
在随后八年的抗战中,新四军在自身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毙伤日伪顽军29.37余万人,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建立8个抗日根据地,解放人口3400万,占华中沦陷区人口50%以上。
此外,新四军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陷日军于腹背受敌的困境,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固守华中占领区不得脱身,从而牵制其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
徐晓蔚说,新四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挺进华中敌后地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
为解放上海和新中国外交奠定基础
1947年1月,新四军撤销番号,十年的历史画上句号。但新四军战士们将铁军的品质继续发扬光大。
1949年5月,上海战役打响,新四军老战士们投入了解放上海的决战。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战役指挥官均出自新四军,为上海解放奠定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新四军战士们又奔赴另一个“战场”,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中国的历任外长中,陈毅、姬鹏飞和吴学谦都出自新四军。新中国第一批11名外派大使中,也有5人来自这支铁军。
新四军在抗日战火中应运而生,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铸就了“铁军精神”。进入新时代,如何运用创新形式继承发扬“铁军精神”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此,长桥街道交出了一份答卷。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通过线下讲授与线上直播的同频共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历史教材,让“四史教育”化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铁军精神在互联网上辐射更多受众,真正打造成宜居乐学的邻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