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发烧吗?”“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些什么人?”……正在举行的“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览上,一座巨大的蓝色时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这个名为“争分夺秒”的展项上,几十条“灵魂拷问”和一起潜伏期病例传播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传播案例,向人们展示着疫情防控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这是一个比较早期的病例,还在春节期间,当时已经是我们连续作战的第7天凌晨,我接到了这个案子。”展览现场,来自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的黄钰亮,指着展项上的一个个病例,向记者回忆起了当时调查的情景。
“别看现在这个传播链条非常简单,其实每个人的社交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必须排查每一条线索,排除掉无关的,最终理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黄钰亮说,流调工作有点像公安部门破案,需要排查调查对象发病前14天及发病后至隔离期间的所有活动轨迹,了解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发病前的暴露史、发病后的接触史,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黄钰亮介绍,流行病学是一个分析性的科学,但落实到基层,就是一个个案例的调查,只有众多个案汇聚起来才能形成数据库,继而去分析疾病的特征和分布。“因此我们必须把每一个案例都做到真实完整。”
抽丝剥茧,争分夺秒,这或许是对流调工作最精准的总结。“早一分钟找到他,就能早一分钟保护他,也保护他周围的人。如果能在病例发病前就找到他,并且进行医学观察,就能有效地防止它再传染给别人。”黄钰亮说,流调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与疫情抢道,每早一分一秒,都能降低疫情传播的概率。
为了争夺这一分一秒,黄钰亮和同事们在疫情期间始终严阵以待,一接到任务就立马开始工作,除了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电话问询,还要走访现场、采样……直至相关疫情的传播链条“水落石出”为止。“虽然有轮班制度,但如果在值班时接到了案子,就得一个人负责到底。”黄钰亮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他们常常工作到凌晨2、3点,第二天早上8点又准时开工。
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十年,这样的工作节奏并不是黄钰亮和同事们第一次遇见。对他们来说,更为艰难的,是调查对象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有时候调查对象也不是故意隐瞒,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透露。”黄钰亮说,这为他们的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流调人员只能苦口婆心,一次次耐心劝说,逐渐获得调查对象的理解。
“这次疫情,让全国人民第一次了解到流行病学调查这项工作,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配合。”黄钰亮说,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非常细致,其他传染病的传播也因此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大众对他们的工作有了了解。此次展览,又是对流调工作一次很好的展示。“现在我们的工作已经比之前好做很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很欣慰的。”
文:蒋竹云
图、视频: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