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影响健康居然“看人下菜碟”?最新发现:吃得多将放大高血液胆固醇遗传风险-LMLPHP

胆固醇影响健康居然“看人下菜碟”?昨天,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获悉,通过对两千多名京沪两地中老年城乡居民多年研究积累的样本和数据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会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吃少点、减少胆固醇摄入,可使血液胆固醇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脂质研究杂志》上。

曾经吃鸡蛋不敢吃蛋黄、看到动物内脏就避之不及,就因为它们“胆固醇含量高”。然而,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取消了对每天从食物摄入胆固醇的限制,2016年中国也取消了此项限制,从此不少人如释重负,感觉不用再为食物中的胆固醇而忌口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胆固醇影响健康居然“看人下菜碟”?最新发现:吃得多将放大高血液胆固醇遗传风险-LMLPHP

▲数据来自中国营养学会食物营养成分查询平台

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旭研究员认为,中西方人群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均不相同,究竟有何影响,要用数据来说话。早在2005年,林旭就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对京沪城乡3289名年龄在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城乡居民,开展了长达十多年的健康跟踪调研。利用2005年包含遗传数据的2330例基线样本,论文第一作者霍少峰在两年前开始了胆固醇与人群遗传背景的研究。

“研究结果让我们相当惊讶,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居然因人而异。”霍少峰介绍,胆固醇稳态调节包括合成、吸收、转运、代谢等多个环节,涉及上百个基因位点。过去,西方大量研究往往只涉及一两个基因,而这次他们则依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对这些位点进行了全面检测和评估,针对每位志愿者的胆固醇遗传风险因素都给出了一个“总评分”。由此,他们得出了不少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常吃高胆固醇食物容易导致血液总胆固醇维持“高位”,从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每天多摄入100毫克胆固醇,血液总胆固醇就会升高0.64-1.35毫克/分升。血液总胆固醇常年超过240毫克/分升的人群,与总胆固醇低于200毫克/分升的人群相比,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高出两倍。

那么,为何有些人常吃高胆固醇食物,心血管系统却依旧无碍呢?根据胆固醇遗传风险因素的“总评分”,研究人员将人群分为四组,高分组表示遗传风险高,对胆固醇调节能力差,得分越低,调节能力越强。结果发现,在遗传风险总评分较高的人群中,胆固醇的摄入对血液总胆固醇的影响更大,而在低分组,胆固醇的摄入对血液总胆固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不过有趣的是,如果都注意饮食节制,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都降低了。”霍少峰说,这说明在健康饮食的前提下,控制胆固醇摄入,对任何胆固醇遗传背景的人都是有益的。

今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过去三四十年,西方国家人群的血液总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在下降,而亚洲国家人群此类数值却在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亚洲人群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曾经全球最低,如今已超过多数西方国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91年到2011年,我们的胆固醇摄入量从165.8毫克/天上涨到266.3毫克/天。几乎与此同步,1990年到2016年,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亡人数从251万增加到397万。

林旭认为,这一发现对中国人群的膳食健康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健康饮食偏好鱼类豆制品和蔬菜水果、适量增加粗粮,提倡使用植物油低温烹饪、多用蒸煮涮等烹饪方式,这些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非常有利。

基于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并结合多项营养干预研究的发现,研究团队希望能发展起一套“精准营养”的解决方案。今后,每个人都可通过胆固醇遗传风险的“总评分”,了解自己是否需要额外注意控制胆固醇摄入,由此实现更加个体化的精准营养推荐,避免批量式、均码化的营养建议。

09-03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