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定义青年作家的不止年龄,而是敏锐捕捉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LMLPHP

今天,我们期待青年作家怎样的书写?9月5日,由《青年作家》杂志社等主办的“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揭晓。“华语青年作家奖专门鼓励和奖掖45岁以下青年作家。你们写什么,想什么,如何回应这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作家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使命。”该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

中篇小说奖主奖,由班宇《双河》获得。中篇小说奖提名奖,由孙频的《鲛在水中央》、常小琥 的《长夜行》获得;短篇小说奖主奖1名,由文珍的《刺猬,刺猬》获得。短篇小说奖提名奖,由陈鹏《我和马原在洞庭湖底》、李宏伟《沙鲸》获得;非虚构作品奖主奖,由顾湘《赵桥村》获得。非虚构作品奖提名奖,由郭爽《我愿意学习发抖》、彤子《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 获得。

李敬泽:定义青年作家的不止年龄,而是敏锐捕捉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LMLPHP

李敬泽感慨:“由于疫情原因,未能在春天颁出的奖,在初秋颁出。对我来说,到此刻,到这件事(华语青年作家奖),2020年盛大的美好的春天,才真正开始。我们所面对的重大考验和奋斗,其实也正是为了生命里最值得珍惜的,美好的事物和价值。这些事物和价值包括着文学。这个奖一直在成长,经过五年的洗礼,它越来越有自己的格调,自己的态度。我相信,它将能有力印证、铭刻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这个新时代,在我们这个正经历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变化的时代,它将会铭刻中国文学的足迹。”

李敬泽:定义青年作家的不止年龄,而是敏锐捕捉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LMLPHP

在李敬泽看来,华语青年作家奖奖掖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时,45岁的其实只是一个不得已的划线杠杠。“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因为青年和青春不是年龄问题,而是现代文学一直探索的一个命题。青年和青春意味着充沛的激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时代满怀热情的参与和承担,意味着对新的语言、新的感受和新的表达的热烈探索。这个奖的奖励对象,正是这样一种向着未来的、青春的、勇敢热情探索着的文学精神。”

文学与时代脉搏密不可分。“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我们不只生活在现在,我们同时还生活在未来。未来对我们不是遥远的东西,未来就在此时。我们面对的是规模巨大的历史运动。在这个历史运动现场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勇敢地为我们创作着未来。作家们在这场历史运动中会认识自己认识时代,认识生活,认识这个正在加速度改变着的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展现的人性。当然,这不是只是青年作家的任务和使命。但毫无疑问,青年作家一定是对种种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最有可能作出敏锐、准确表达的群体。”李敬泽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华语青年作家奖所奖掖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李敬泽:定义青年作家的不止年龄,而是敏锐捕捉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LMLPHP

<<<延伸阅读·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词

中篇小说奖主奖 

班宇《双河》

凭借个性迅捷的语言,看似平凡实则生猛的故事,班宇成为近两年引人注目的新锐作家。《双河》在总体口语化的讲述中,恰当地融入了动情而又克制的诗意。看似诚挚平静的叙述,实则暗线密布,一切仿佛都是“复数”的,“复数”的概念也使得整篇小说仿佛一直在生长;“书中书”的形式为时间、人物的联系提供了自然而又强大的支撑。在巧妙、稳健的形式构建里,作者用一套人物讲出了人物命运错综复杂的几套故事。这是一篇玲珑饱满的小说,精准地呈现了种种无从说起也无法深究的生活真相,利落干脆,意味深长。

提名奖

孙频《鲛在水中央》

孙频的写作从容大气,抒情气息浓郁,人物命运的沉浮、社会现实的变奏,都在诗性的叙述里得到丰富呈现。小说《鲛在水中央》氛围幽沉,对叙事的悬念和留白调动得自如得当,让文本既摇曳生姿,又从容淡定。在小说中作者把握的是一种奇异的人际交往和自我关怀:郭世杰对范听寒生活的频繁涉入,包括忘年交的友情,显然早已超出兴趣爱好,而成了沉重的自我救赎,以及对这种救赎的把玩。心照不宣的结局,则是彼此对人心和人性的谅解与释然。

提名奖

常小琥《长夜行》

常小琥的写作让文学重返现实并理解现实的复杂与丰富。《长夜行》写重症监护室的生生死死和医者良心,以直面现实矛盾冲突的勇气,描写医院监护室医生们所面临的困境,真实反映当下医患关系中的严峻现实。作者本着对“真实”的追问,将“医生”从笼统的、某种程度上被道德化了的概念,还原为面目各异、血肉充实、立场复杂的个人,写出了一地鸡毛的疲倦,读来沉重而深刻。

短篇小说奖主奖

文珍《刺猬,刺猬》

文珍的小说语言温润细腻,善于捕捉女性内心中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与转变。《刺猬,刺猬》写的是女儿逐渐成长之后与母亲和解的故事,刺猬的比喻,写出了母女之间距离的微妙变化过程。除了母女关系外,这篇小说也写出了母亲那一类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关系,她们对他人的好经常被当做理所当然,甚至成为被嘲笑和利用的对象,小说通过主人公对自己以及母亲在人际关系中所遭遇的不平的反思与选择,呈现出一种古老而美好的情感,以及对他者与人世的善意,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提名奖

陈鹏《我和马原在洞庭湖底》

陈鹏坚持通过写作发现自身的隐秘部分,并总是在新的风格、新的形式里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发现。小说《我和马原在洞庭湖底》用复杂但不混乱的结构形式,虚构了几次现代小说的回忆和探索之旅,马原、海明威、洞庭湖底、巴黎等元素建构起了作者心中现代小说的精神图谱,也探索了有关文学的秘密的隐喻,想象新奇。全文写尽了作者对文学的痴迷、执着和浪漫探寻,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先锋消散时代里的孤勇探索,值得推许。

提名奖

李宏伟《沙鲸》

李宏伟善于在小说里运用哲学思考来做观照,使得他的写作特立独行。《沙鲸》从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入手,引发了奇崛的想象。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逃离父亲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放逐和互相拯救。通过对沙鲸这个独特意象的重重塑造,作家完成了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再现,生动饱满;同时,也完成了小说中“面对一头野兽、理解一头野兽”的课题。小说意味深长,诗意与哲思的相互映照,使小说显得灵动而不失深沉。

非虚构作品奖主奖

顾湘《赵桥村》

顾湘的文字灵动中透着自然、轻盈而又不失打动人心的力量。《赵桥村》是一份细致的村居笔记,顾湘以耐心而饱含深情的笔触描摹渺远记忆、当下人事以及身边各有名姓的植物与动物,作者没有美化书写对象与主题,而是以带有距离感的凝视赋予赵桥村以美感,其文笔流丽,踏实,行文间显现出作家朴雅审美态度,以及一个观察者对于自身以及周遭世界的思考。此外,《赵桥村》还在开掘自我生存、想象和构造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

提名奖

郭爽《我愿意学习发抖》

郭爽的写作关注心灵之真,且能驾驭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我愿意学习发抖》形式独特,以格林童话为线索,记述她对异域的观察,文字中流淌着童话的天真、纯粹和温暖。同时,书中从头到尾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并在与异域世界的碰撞和陌生人类的接触中,反观自我,对于文化、现实等议题,有细致入微的发现。

提名奖

彤子《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

生活中的彤子既是位写作者,也是名建筑业从业者。在《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这篇具有悲悯气息的作品中,作者向我们描摹了一群在建筑工地上高空作业的女工的爱恨纠葛,充满现实关怀。大地喧哗,尘土飞扬,泪水汗水,真切真实,她们似在生活的别处,实则根植社会生活的深层。彤子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底层人物在时代皱褶间闪耀着的普通劳动者的光芒。

09-05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