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企业有望“秒批”,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发布-LMLPHP

开办企业企业名称难敲定、经营范围难判断、手续申报奔波忙?根据市市场监管局统计,2018年前,开办企业平均耗时22天,而如今在临港新片区这一程序有望“秒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试行)》发布仪式今天在临港新片区举行。30条登记办法更加与国际接轨,“宽松的准入,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强管理”,提升商事主体登记便利化水平、构建以信用分级为标准的监管体系、完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体系。

自2019年8月党中央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上海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以来,新片区管委会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市场监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成立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授权,开展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一系列改革措施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15115户,同比增长70%,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13%。为了更好地将新片区大胆创新探索理念与商事主体登记改革相结合,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商事主体登记,新片区管委会和市市场监管局对标国际,结合新片区实际,推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试行)》。

开办企业有望“秒批”,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发布-LMLPHP

《实施办法(试行)》亮点之一是登记流程的电力化和智能化,“通过计算机智能的安排,原则上不在进行人工干预,与以往相比可以达到‘秒批’”,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处长俞培刚介绍,建立国际通用的市场准入便利化,可以第一时间核发执照,使得申请人尽快拿到电子公章和发票,可以办理相关公积金、养老金和银行账号。

随着“宽松的准入”,《实施办法》构建以信用分级为标准的监管体系: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商事主体,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对各类登记事项的检查力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纳入联合惩戒对象,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对新片区企业实施审慎包容的信用监管。“这项改革能让市场主体获得极大便利,属通行的国际规则。”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局长严亦军说,“临港新片区将探索以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为特点的体系,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并总结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辐射效应。”

此外,《实施办法》完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在提高登记效率的同时,对虚假登记行为进行补救,实现登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切实维护商事登记权威性和“放管服”改革成果。针对目前社会反响较大、造成后果恶劣的冒名登记问题,严亦军表示,《实施办法》明确对于冒用他人身份骗取商事登记的,登记机关可以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完成调查、公示等程序后,审慎撤销虚假商事登记,并将冒名登记的相关责任人列入全国虚假登记责任人数据库,其再次申请办理商事登记的,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申请材料从严审查。同时,将虚假登记责任人信息接入临港新片区内协同信用惩戒平台,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责任人实施惩戒措施。

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的施行是临港新片区落实《总体方案》中关于投资贸易自由化改革任务的重要措施,将最终实现“一个目标”,接轨国际商事通行规则,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的制度性成本,还企业以生产经营和投资自主权,加快商事主体进入市场开展商事活动的速度。通过“两个明确”,明确商事主体登记行为性质为行政确认,明确审查方式为形式审查;推进“三个放开”, 最大限度简化市场主体在企业名称、企业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事项审核; 实施“四个加强”,加强对确认制下商事主体各类登记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和检查;加强以商事主体信用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对虚假登记行为的纠正和补救;加强对虚假登记相关责任人的惩戒力度。

09-07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