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个人成就,亦可以在家庭与社区中成为坚实的砥柱。如今的女性多了分从容与自信,也日益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今天举行的纪念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建会7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科技界、社区的妇女代表娓娓道来自己及身边事,告诉外界妇女干部的情怀与担当。
是细水长流的努力,让这群女性在临危受命时更加从容
贴心照料新冠肺炎患儿的“病房妈妈”曾玫、日行2万步守牢社区防线的张军萍……这些熟悉的名字都出现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她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女性。数据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女性占比达到60%,来自上海的十位女性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这些“女战士”第一时间走上前,展现巾帼力量。
这份力量,来源于“细水长流”。市妇联副主席翁文磊告诉记者,女性工作者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细腻与人文关怀,她们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训练能力,才使得危机来临之际能“挑起大梁”。“那些看似文弱的女性,在抗疫过程中十分勇猛,如此的有责任心、有担当、有人文情怀令人动容。”
除了医护工作者,科技领域的女性也不断在工作中展现实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恩多在座谈会上分享了她眼中的女性力量。在她看来,科技女性不仅要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而且要有为中国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执着投入工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具实力与魅力,更好的发挥作用。
细水长流间,方能汇聚女性力量。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她们也有了更多发光发热的机会。
解决后顾之忧、创造机会,更多女性可以“乘风破浪”
70年间,市妇联不断为沪上女性“保驾护航”,越来越多女性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少了些后顾之忧,这也是许多妇女干部最大的感受。
此前,一则数据引发了关注——上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6岁。环境更好、生活保障更多,才使得人们对该数据欢呼。其实,早在1959年市妇联便开展预防子宫颈癌为主的防癌普查,2000年启动了“特困妇女健康实事项目”,之后还推动“姐妹情妇科肿瘤慈善救助项目”和“两病”筛查实事项目。正是因为“跨前一步”进行保护,才令女性生活更加从容。
为了能让女性更顺利投入工作,市妇联还努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担任上海女科学家联谊会名誉理事长的王恩多介绍,该妇委会就为一些女科学家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深入到对口单位,同时对于刚回国时遇到的安家问题也给予了帮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吸引着越来越多学成归国的科学家,为女科学家排忧解难才能促进她们了解上海、融入上海、贡献上海。”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更多女性被社会看见,市妇联自2000年起设立了“巾帼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王恩多看来,为科技女性设立的“巾帼创新奖”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看到每届评出的得奖者这么优秀,深刻感受到这为优秀的科技妇女脱颖而出搭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平台。”一位位科技女性榜样,无疑激励着更多怀揣着热情与梦想的女性不断前行。
关注妇女更是关注家庭,社区的明天才值得期待
“妇女能顶半边天”,如今,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门、实现自我价值,她们也在不断回馈社区、家庭,带领着家庭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我们希望增强对女性的尊重,更是培养家国情怀,让每个人都能为家庭做出贡献。”翁文磊这样说。
近年来,各级妇联从妇女儿童和家庭最期盼的需求出发,实施“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家庭学礼仪”“创建示范性家政服务站”“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建立社区幼儿托管点”等市政府实事项目,同时展开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女性创业大赛,知心妈妈,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等项目和品牌工作,努力把妇联建设成为妇女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同时,市妇联深不断增强社区面对面服务妇女和家庭的能力。2014年起,市妇联通过市财政每年拨付1000余万元妇女工作“先行先试”的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妇女儿童家庭项目平台”和“公益创变客项目平台”,累计吸引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约1.7亿元,凝聚1500余个社会组织,开展关爱失独家庭、家庭教育、关爱困难重症妇女及老三八红旗手等2116个项目。
“社区治理的基础是家庭,只有实现家家幸福安康,我们的社区才能达成真正的幸福和谐。”浦东新区金桥镇妇联主席柳萍感受颇深,在她看来,对于儿童的关注也是对家庭和谐的促进。从最早落实“幼托一体”的社区幼儿托管点建设新路径,到如今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都在以“一米视角”改善身边环境,为的是给孩子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也为妇女、为家庭分担压力。
正如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枫所说,未来还将顺应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大直接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满足妇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家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