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8日,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详细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准则,要求从2024年开始,电影人必须满足特定准则,其作品才有资格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据悉,新准则涉及有色人种、女性、残疾人以及LGBTQ群体在影片制作中的比例、数量与职业发展机会,覆盖了演员、幕后工作人员、营销人员和实习生等职业。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表示,这些规则将不适用于2021年下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争夺最佳影片奖的电影,但想要在202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电影必须满足四个新标准中的两个。四项基准具体包括:来自代表性不足群体的演员担任重要角色或至少占演员总数的30%;电影幕后工作人员方面设立类似标准;保证带薪学徒、实习和职业发展机会;在营销、宣传和发行团队中保证足够代表性。

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机制改革背后,是美国社会绕不开的种族歧视-LMLPHP

2016年:奥斯卡“种族歧视”危机

奥斯卡金像奖一直因为种族歧视,除白人以外的人种及少数族裔很难入围甚至获奖而备受争议。2016年1月14日,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正式出炉,同前一年一样,在几个主要表演类奖项中,没有任何非白人演员获得提名,这再次引发外界关于奥斯卡奖提名缺乏多元化的质疑,乔治·克鲁尼、斯派克·李和贾达·萍克特·史密斯等电影人士纷纷表达不满。

“连续两届(奥斯卡奖),获表演类奖项提名的20名演员清一色全是白人,这怎么可能……难道我们(黑人)不会表演吗?”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当时表示,自己和妻子将不会出席次月的奥斯卡奖颁奖典礼。

除黑人明星外,美国好莱坞影星乔治·克鲁尼也对“纯白”奥斯卡提出了质疑。“大概10年前,(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做得比现在好,”克鲁尼当时在接受美国《综艺》周刊采访时说,“大概在2004年,还有像唐·奇德尔和摩根·弗里曼这样的黑人提名者。现在感觉奥斯卡在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有很多值得提名的人都被忽略了”。

此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发布的关于好莱坞多元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观众表达了对影片演员阵容多元化的期待,但在电影业的台前幕后,女性和少数族裔人群仍然遭到忽视。面对奥斯卡奖缺乏多元化的现状,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黑人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表示“非常痛心”,并承诺将作出“巨大改变”。

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机制改革背后,是美国社会绕不开的种族歧视-LMLPHP

第88届奥斯卡宣布最佳男配角提名

2019年:《绿皮书》横扫奥斯卡,直面种族歧视

2018年,导演彼得·法雷里再次将种族问题推到了观众的视线前。电影《绿皮书》以小见大,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有色人种面对现实不公的忍受和抗争。

影片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真实人物改编,讲述的是一位天才黑人钢琴家,聘请了一个白人当司机兼保镖,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结果这一路上,两人从排斥到包容,最终成就了一段超越种族和身份的真挚友谊。

比起以往聚焦于种族歧视的电影,《绿皮书》显得没那么残酷,反而是透露着温情。靠着LGBT+种族问题的双保险,《绿皮书》轻松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收入囊中。

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机制改革背后,是美国社会绕不开的种族歧视-LMLPHP

2020年:制片人为《老友记》“不够多元化”落泪

今年6月,27岁非裔男子雷莎德·布鲁克斯遭白人警察枪击后死亡,在全美引发大规模反种族主义示威抗议。在此背景下,曾经风靡美国十年之久的《老友记》的制片人玛尔塔·考夫曼在参加美国的一个影视圈活动时突然落泪,表示为自己20年前制作该剧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多样性”而后悔不已。

“很抱歉,我真心希望自己当年就能知道今天了解的一切,这样我一定会作出不同的决定,"考夫曼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公司员工构成多元化,但之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并不够。所以现在,我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如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制作影视作品。”

《老友记》在1994年-2004年期间一共拍摄了10季,一度风靡全美。但近年来,该剧因为主演阵容全部由白人构成而饱受反种族主义者的抨击。在该剧中扮演“罗斯”一角的大卫·史威默此前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曾表示,自己也反思过《老友记》在多元化方面存在问题。他称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一直争取带入不同族裔的演员,最终成功实现了“罗斯”同非裔和亚裔女性的约会。

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机制改革背后,是美国社会绕不开的种族歧视-LMLPHP

图片:豆瓣网 新华社

09-09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