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站点开进养老院,他们说“在这里好像又回到了青春年代”-LMLPHP

“我们是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在这里看看红色书籍、聊聊党史感觉特别亲切。” 81岁的刘惠民有些小“话痨”,逢人就会聊起年轻时的故事。1个多月前,浦东新区梧桐人家养老社区内的社区党员活动室正式启用。刘老成为首批在这里活动的老人之一。

红色站点开进养老院,他们说“在这里好像又回到了青春年代”-LMLPHP

图为刘惠民老人向记者展示其年轻时的照片。

“党建+养老”,这是沪上一些颐养社区、养老院正在尝试的新模式。这一全新探索还要从不少新启用养老院面临的共性问题说起。一家养老院新启用,首先要解决的无疑是“人”的问题。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们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从此每天要朝夕相伴。都说老人像“老小孩”,上了年岁的老人们难免有自己的执拗之处。不同的背景、迥异的性格,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增进彼此了解?社区党员活动室就这样应运而生。

梧桐人家负责人初步统计过,该社区入住老人中的党员人数多达60余名,占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庞大的党员人数,无疑是一份值得挖掘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老党员们先凝聚起来,就可以依托他们的力量再覆盖剩下的老人们。

78岁的吴国新正是一名老党员。曾经,每月雷打不动的党组织活动早已成了他的习惯。然而,退休以后,党组织活动频率肉眼可见地少了,吴老开始有些失落。听闻社区党员活动室要开放的消息后,吴老一直跃跃欲试。他说,在这里,自己好像又找回了年轻时参与党建活动的热情与激情。既熟悉上海话,又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他还顺势当起了老人们之间的“翻译官”。

红色站点开进养老院,他们说“在这里好像又回到了青春年代”-LMLPHP

81岁的华永秋在这里收获到的是一份不再“边缘化”的切肤感受。“人老了,学什么新东西都慢了,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在社会上像是被边缘化了一样。”华老说,他既不爱唱歌、也没跳过舞,一开始来到这里没什么集体活动可以参与,只好自己看看书。自党员活动室开出以后,他仿佛在精神上又找到了一份寄托。他跟其他老党员们一起在这里看看红色书籍,共同回忆曾一起经历过的峥嵘岁月。相似的记忆让他们渐渐产生了一份心心相惜的情感。“我们都是那个红色年代一起走过来的人。” 华永秋感慨地说道。

这个不到9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已然成了老党员们重要的情感寄托。81岁的刘国华年轻时曾辗转南京、长春。几十年在部队的工作经历铸就了他的红色信仰。为了让更多老人品读红色书籍,刘老的儿子特地为这间社区党员活动室捐赠了一批红色读物。讲党课、听党史……在这个红色空间里,老人们又重新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与感受。虽然住进了养老社区,但依旧丰富的党员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

09-10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