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涯芳草们乘风破浪而非随波逐流-LMLPHP

▲热播电视剧《三十而已》讲述了都市女性在30岁时面临的人生困境和选择,剧中的顾佳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伴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文学创作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短时间内,一大批由中老年女性写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自传体小说”集中涌入了读者视野。但随着社会急剧转型、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文学旨趣与文坛总体创作风格的遽变,这批长篇小说又慢慢淡出了读者视野。

其中一本长篇小说《天涯芳草觅归路》又略有不同。由于全书突出了女主人公永远站在精神制高点上,与男权“斗争”的风格,就使之成为同时期同类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异数。这样一朵“奇葩”是如何养成的,现下看来成了一个有趣的命题。

那么,如此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到底缘何而来呢?其中有多少时代的束缚,又有几分作者个人的因素?

>>老照片中的“她”

杭州网曾登出一张浙江之江大学百年校庆的珍贵照片,并辅以标题:“他们都是谁?”

照片是1946年12月24日拍的,其中有一位是之江附小的校长廖增瑞,站在后排右起第三位,她是福建协和大学和之江大学教育系毕业的。

廖增瑞曾任上海师院(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但她更著名的身份是之江大学工学院院长廖慰慈的女儿以及力学泰斗徐次达的夫人。事实上就连在《天涯芳草觅归路》组稿人的回忆中,她也是“同济大学教授”,把丈夫的显赫身份安在了她的头上。

小说创作只是廖增瑞的业余爱好,事实上她也只出版了《天涯芳草觅归路》一本书。书中生于1917年的女主人公陈坚才华横溢、容貌出众,是个典型的“万人迷”。在她的身上,有着前卫高扬的女权心理与妇女解放意识。而她的女同学们,通过颇为真实的小说细节,被逐一还原了自己的历史现场。

用今人眼光看,这或许只是一本由极端女权主义与浓厚自恋情结造就的自传体小说,最终的阅读效果显得颇为纠结,但同时你也会发现它对20世纪中国现代史、教育史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可起到互为表里乃至辨疑解惑之用。

小说首章,1934年秋,在“南海之滨”,考取教会大学圣保大学的六个女生关于选系的争论,就明显地透露出作者鲜明的女性自主意识。

17岁的陈坚慷慨陈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全校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今年我们新生中有多少男生?又有多少女生?女子受不到教育,成不了人才,参加不了国家大事,不能为国家民族出力!这公正吗?合理吗?对国家民族有利吗?我将来要办女子教育,办中学,还办大学,要为国家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去管理国家,建设社会,推进科学、艺术、文化的发展。总之,我们女子一定要同男子比一比,赛一赛……”

前面有交待,这六名女生是“明德女校考进来的”。“明德女校素以教育质量高闻名。它采取沙里淘金的办法,历届高一每班50名,到高三毕业时,往往只剩下十余名,经过如此筛选,学生的质量怎会不优异?”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种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精英教育模式,何况在80多年前!可见17岁的少女能发出如此的不平与慷慨陈词,是建立在实践的土壤和个人经历上的。

至于陈坚为何从一开场就高扬女权主义,以精神导师自居?书中交待陈坚虽生长在富豪之家,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但她的童年却是悲惨和不幸的。陈坚从懂事开始,日夕所见的是:父亲锁着眉,板着脸,不言不语,而母亲则自怨自艾,敢泣而不敢怒,自己糟蹋自己。她幼小的心灵,深深承受着苦恼与悲哀的创伤。这些精神上的阴影和偏见,在后来都忽隐忽现地影响陈坚对男性的看法。

>>暗合现实的矛盾

类似的家庭影响、精神上的阴影,在《宝姑》《工作着是美丽的》等同时期出版的女性自传体小说里也可频频看到。其实这也是五四前后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宝姑曾因看到母亲情感的不幸以及自身在包办婚姻中的痛苦而一度发出“我不但打定主意不跟他结婚,我也打定主意,从今以后,不跟任何男子结婚”的呐喊;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也使李珊裳“抱着一种憎恶而敌视的心情看待男人”,“不仅仅因为做官的都是男人,他们代表着权力,他们的权力像天一样的高而大,遮盖着整个地面;他们还常常是恶棍,是‘中山狼’,是女人的灾难。然而,女人既然极难逃出男人的权力,又怎样能逃出男人的灾难呢?除了独身主义以外,她想不出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她看到同族中的比她年龄大的女孩子,嫁出去以后,没有一个是幸福的:有的丈夫赌博,有的抽鸦片,有的嫖妓,而大多数是娶姨太太。所以,当她看见一个少女坐进花轿,抬出娘家的门,她就起了一种送丧的心情,好像是抬出一口棺材。”

愿天涯芳草们乘风破浪而非随波逐流-LMLPHP

这些女主人公朴素的心理活动都是反映现实,忠实于客观生活的。与此相比,《天涯芳草觅归路》中陈坚的道德感就显得过于强烈。她气势高扬地宣扬女子要完全独立自主、男子完全不以貌取人,这样的理想模式可曾哪怕在陈坚自己的生活中实现过?那无数倾慕陈坚的男子,又有哪个不是首先被她的外表所吸引的呢?

这就使得作品有一种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作者以美好的笔触,详细描写陈坚走在教会大学图书馆里的体态是何等的翩跹,何等引人注目。对这样的注视,这样的夸赞,陈坚的反应则是一贯的厌恶、反感以及讥嘲。她义正词严地安慰面对此幕黯然神伤的女同学说:“当一个男人,对不同外貌的女子,投下不同的目光,或采取不同的态度时,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正是他自己灵魂的大暴露。”并且跃跃欲试要给这些男人一个教训。讽刺的是,教训实施的前提,还是他们被她所吸引。书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诸多鼓起勇气向陈坚表达爱意的师生在被她严辞拒绝甚至教训一顿后仍然对她恋恋不忘的缠绵情感。而她在“工作”中取得的许多成就,又何尝不是男子情感的天平倾斜所致?她又何尝不爱慕着青年的自己,追忆着那些曾经的美丽?

反观书中陈坚的女性朋友,她们的道路又如何呢?唯一的知己被骗钱骗心。另有一位女性更是遇人不淑,最后在陈坚的撮合下,带着一颗破碎之心,与终生把陈坚当成女神的老师结合。还有一个平平淡淡结婚生子的,却被陈坚看不起,说她的人生已经可以下定论了。

所以我们最终看到,陈坚高扬的绝对女性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完全变形与不可实践,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共同决定了这本意图宏大、话语宏大的长篇小说在主旨上的彻底失败,而这种失败今日看来也依然暗合诸多现实。

>>谁是幕后之王

在那个年代,能出版一部自传体小说,除了个体心理上的巨大释放,更具有政治肯定的意义,作者的创作态度往往也认真到了虔诚的地步。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这些作品更像是还原近百年前女性生活细节的笔记,其力度要比正史更深更广。

将近100年过去了。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与那个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知名媒体人黄佟佟曾断言,当今是个“消费男色”的文化时代,文艺作品里的男性形象不再是拯救者,而成为了被怜惜者。躲藏在电脑屏幕后面的万千女性,似乎成为真正的幕后之王。然而,在《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这些“大女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荧幕呈现的荒诞变形的生活下面,依然是强有力而并不合理的客观现象形成的真实支撑。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次次败给了现实世界的残酷。

《三十而已》里的太太团,比的是谁老公挣钱多,谁的包限量,来自小城市在大上海打拼的王漫妮可以凭借美貌获得高富帅男人的青睐,似乎跨越了阶层,也会因为男性的厌倦而轻易地坠落云端;《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丈夫的出轨失去了温柔乡,不得不在30多岁的年纪重新独立,吊诡的是,她回到职场获得成功的关键点又完全离不开男主角的“助攻”;今夏热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原本以为姐姐们要表现的是不被年龄、身份标签定义的30+,然而最终呈现的却是仿佛要和十五六岁小姑娘们较劲的劲歌热舞,姐姐们为了讨好观众很累,而观众们用现实同化了她们后也深感无奈,节目呈现的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好像女性想赢,就要迎合。

由《天涯芳草觅归路》到《三十而已》,从教会大学的女学生到今天职场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与家庭里的超人妈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批判,正应成为这100年来我们对社会秩序深刻的思考和再认识,也希望下一次,可以真的乘风破浪,而不是随波逐流。

09-10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