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最吃劲时,吴胜荣挺身而出“督战”口罩生产,并承诺“坚决不涨价”| 新时代奋斗者-LMLPHP

▲吴胜荣 | 岳诚 摄

人物小传

吴胜荣,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67岁的他“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为了“督战”口罩生产,连续多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作为退伍军人,他腰杆笔直、中气十足,常常用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告诫员工:“疫情就是命令!车间就是战场!”

松江区施惠路上,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看起来稍显朴素,小院里坐落着几栋两三层的楼房。庚子之春,这里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通宵达旦的灯光、经久不息的机器轰鸣和一趟趟进出的大货车……为了全力供应口罩,大胜成了上海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

如果说车间是堡垒,员工是士兵,董事长吴胜荣就是那个临危受命的指挥官。

顶上!把生产链条转起来

生产线上,无数工人在拼。机器轧过布料,发出嗡嗡的响声,女工灵巧的手指翻飞,一片片口罩翩然成形,随后火速销往全国各地。

吴胜荣本打算过一个轻松的春节,按照行规,货品在年前清仓完毕。1月21日,大胜刚放假,老吴注意到疫情的发展,心中隐隐不安。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2009年猪流感等他都经历过,根据经验,防护用品必然紧缺,首当其冲的就是口罩。他立刻警觉起来:应对疫情是第一任务,必须让机器尽快转动起来。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开始了,多生产一只口罩,市民就多一份安全。“有口罩吗?”随着疫情蔓延,所有人都渴望听到肯定的答案。

为了组织好这场抗疫,他顶住了巨大压力:当时已近春节,上百名工人领好年终奖回老家过年了,他把驾驶员、保安,甚至是保洁员、食堂师傅,都请来临时组成救援队。在没有任何上级指令的情况下,吴胜荣带领这“十几条枪”,紧急开动五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连续拼了两个通宵,硬是抢制了12万只口罩,第一时间投放市场。

生产线重启后,另一大问题让老吴越来越揪心。此前,大胜是一家外贸企业,拥有200多张国际品质认证书,生产的口罩100%提供出口。一旦过完年,如果海外催货,该怎么面对?

吴胜荣深知,国际贸易中,最忌讳的就是失信;但他更明白:“自己家出了事,我必须挺身而出。”随后,大胜口罩厂按照出货顺序挨个与国外客户沟通,花了整整五天时间,终于说服所有客户同意暂缓出货,把全部产能用于国内疫情防控急需。

得益于高度自动化,即便人工依旧短缺,仍能保证每天8万只口罩的产出。随着返沪工人安全就位,产能逐步攀升,10万只、20万只……尽管如此,依然供不应求。市场上,大胜口罩一度被炒到30多元一只,每天都有无数电话打在他的手机上,表示愿意加价购买,统统都被吴胜荣回绝了,他表示所有生产的口罩交由政府统一调配,并承诺“坚决不涨价”。

当记者请他估算一下“牺牲”有多大时,吴胜荣连连摆手。实际上,当他在做出口转内供的决定时,已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130多种类型的口罩在原价格基础上为消费者让利13%。

让国货之光闪耀在抗疫战场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口罩行业代表着低技术含量、利润薄,为何大胜的产品能受到全球青睐?样品陈列室里五花八门的口罩款式,直观且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数百种款式,满足不同脸型、功能需求,200多张国际品质认证书,敲开了流向世界各地的通行关口。

国货之光,大胜将口罩这一小产品做出了大名堂。今年4月,吴胜荣还收到一笔特殊的订单,钟南山院士希望购买2000只大胜生产的N95口罩以满足抗疫需求,这让老吴直言“不敢相信”。在了解实际情况后,他一口“回绝”了钟院士的购买需求:“我们不卖,必须捐赠!”还另外追加了1万只口罩邮寄过去。这件事被公开报道后,网友纷纷点赞,称吴胜荣“有家国情怀”。

目前,大胜口罩厂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口罩日产量逼近100万只。吴胜荣明白,决定一只口罩的身价和命运的,除了需求,还有它的原材料和资质标签。大胜从源头严格把关,保证所有原材料100%安全可靠,吴胜荣指着正在作业的生产线说:“这上面的油墨都是可食用的,老外都冲我们跷大拇指。”在成品堆放车间,每个箱子上面都由一层特殊的塑料薄膜罩起来。这不是客户要求的,而是口罩厂自愿做的。仅此一项,每年要多花五六十万元。

09-14 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