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成稿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2020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亲历者所讲述、所记录的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的图书。

该书分“新冠”无情、方舱有爱;为爱逆行,战“疫”必胜;直击一线,平凡英雄;妈妈加油,等你回来;微光成炬,众志成城等五个篇章,每篇章里分别收录了医务人员、患者、志愿者的第一手素材,共59篇文章。它们最真实地反映了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不同群体,在此次抗“疫”战争中的生活、工作状态,体现了医患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彰显了他们身上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精神”。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

刘中民、王韬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患者篇:武汉很美好!中国很美好!

我今年52岁了,是2月12日来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我先和大家说说我是怎么进来的吧。

2020年1月19日下午,经过多天相约,我和十几个同学在某酒店相聚了。我们都是从小的同学,那天一起吃饭喝酒,又打了一会牌。离开的时候,我和一个顺路的同学共打了一辆车,当时司机师傅让我们在华南海鲜市场对面地方下车换乘其他出租车,我们在那等了有6~7分钟后换车回家。第二天中午,我就感觉身体发热了,爱人下班说需要我去接她一下,我咬牙去了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200米、爱人上班的地方。隔天上午我去医院做检查,谁知医院人太多,看病要等很久,而且医院里所有人的状态都特别紧张。当时我想,完了,我可能感染了,心里非常担心,我决定赶紧回家到附近将军卫生院去打针。

下午在卫生院做检查、打针时我没什么感觉。可连续打了三天针,感觉病却越来越重,呼吸很困难了,连走路都困难。回到家想联系其他地方的医院住院,可是都没有床位,没有办法,社区当时也没有办法,让我在家隔离吃药。当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个医生介绍患病(相同症状)吃什么药好。我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马上联系亲戚朋友,请他们想办法帮我买阿比朵尔、莫西沙星两种药,说吃四五天就会好,他们下午就想办法买到药送到我家里来了。

第一时间吃了药,我顿时感觉有信心了,精神也好多了,但是还没有胃口吃饭,快一个星期,天天喝水,什么都吃不下,最多吃一片巧克力,那几天为了补充能量吃了二十多片巧克力。连续吃了五天药,第五天上午药起效了,出了一身大汗,人感觉轻松多了,好似好了一大半。第六天我停药了,又让爱人做饭给我吃,慢慢增加饭菜量。这时社区打来电话,让我准备去隔离,我没有说别的就去了。

政府对我们好啊!安排吃住都很好,在此真心感谢!我在2月12日转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进来第一天其实我也很担心,环境和人员都不熟,好在这里一大群医护人员给人感觉太好了,一下就放松了。我进了她们安排的微信群,群里好多志愿者老师,特别热情帮助我,是最无私的那种,我心里有事她们帮着开解,我家里有事她们也帮着解决,后顾之忧没了,病好得快了,人精神也好多了。

我特别感谢这群未见面的老师。现在每天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我很开心,医护人员来查房我也非常乐意配合,每天跟着医护人员跳舞做操,积极参加他们安排的志愿者活动,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作我对他们的小小回报。我准备病愈后去献血,能救人是我最大的心愿。因为自己病时太难受了,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帮帮其他人,留住更多人。

因为,武汉很美好,中国很美好!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808床病友

张先生

写于2020年2月17日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张先生手稿

患者篇: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庆幸

一开始社区通知我来方舱医院的时候,我其实是很不情愿的,因为我已经停烧6天了,觉得在家里休息也能治愈,方舱医院里那么多人,条件肯定没家里好。可是不去不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时候不能再给武汉添乱了。我不走就是将我身边的亲人和邻居陷入危险之地,我不能这么自私。

到了方舱医院之后,果然不出所料,厕所和洗漱都在室外,很不方便,热水供应也很紧张,大灯不分昼夜地开着,吵吵嚷嚷一刻也没有安静的时候。但人真的是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会给我们量体温、测血氧,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开药,病情加重的患者会第一时间转到医院治疗,完全不用担心健康问题。方舱医院虽然不关灯,但有需要的病友可以领取眼罩,吵闹声仿佛也成了催眠曲。我睡得特别安心,不像在家里,有时候晚上睡觉会很害怕,怕战胜不了疾病就这么睡死过去。方舱医院里吃得也很营养,一日三餐会发到每个人手上,荤素搭配,还有牛奶和水果,比家里都丰富。

方舱里最出名的就是各种广场舞了。医护人员会组织大家跳各种操,大家都会积极参与,一点儿不把自己当病人,强身又健体。方舱医院里还成立了病友临时党支部和病友志愿者团队,在方舱医院中传递正能量,为医护人员分忧。偶尔有些病友对医护志愿者态度不友好,马上会被其他病友群起而攻之。病友们都特别感激来这里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你们辛苦了”。

来这里这么多天,我的想法彻底改变,打心底里觉得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病人真是明智之举,也从心底里感谢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为这次疫情的所有付出。我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庆幸。

最后,当然是要感谢所有全国各地援汉的志愿者们,你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的逆行者,我们武汉人民会记得你们。如果有一天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前来。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B888床病友

王琳

写于2020年2月17日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王琳手稿

医护篇:逆行中的护士之我见

转眼间从事护士这个职业已经十四年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名字“白衣天使”,在此次的疫情中,我们又有了更为特殊的名字“逆行者”。逆风而行,所为何往?来之前收拾行李的时候,女儿问我“妈妈,你害怕病毒吗?”“怕”,“那害怕就不要去了啊,你为什么还要去”,女儿带着哭腔问我。沉默许久,我也只能回答“因为妈妈是护士,这就是妈妈的工作”。

到了武汉之后,我们入驻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里是目前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而目前由我们负责的区域有219张床位,在收治病人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一起来住院的病人,很多同姓、或者名字相似的,追问才知道,他们是父子或者兄弟,来之前虽也知道疫情严重,但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震撼了,为每一个遭受不幸的家庭感到深深的心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都在问自己。

周围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护士”。但进舱后,我们也遇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视觉听力统统减退,戴着双层手套的手也没有以往灵活。在病房里经常看到明明两个离得很近的护士扯着嗓子在跟对方讲话;明明就想拿一本册子,一不小心手却哗啦啦把桌上的文件翻了个满地狼藉。但仅仅是这样就能唬住我们吗?从进舱的第一天到现在,各类健康宣教,入院流程、各种表格标签、心理护理、文娱活动,从无到有,一次次完善修订。从“采集咽拭子”这类的高危操作到帮病人发饭、清洁日常生活的协助都是由护士来完成,每一项琐碎的工作,都是我们的日常。习惯了全电脑操作的我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又回归了手工,平常熟悉的工作可能要花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大家仿佛都有种默契,各自都尽着最大努力把工作流程整理得更顺畅,绞尽脑汁完善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病人的护理尽可能做到最好。那天我夜班,半夜三点多在做标签,有病人不解跑过来问我,你上夜班休息一下呀,这些都是些可有可无的细节,你们护士干吗都这么较真?我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其实无论走到哪里,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井然有序,大概已经成为护士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前两天武汉大雪,有一位病人抱怨护士带病人去做CT速度太慢,许久都没有轮到他。情绪非常激动,在护士站指着我们破口大骂“你们怎么回事,这点工作都做不好?”他没有看到我们负责引导的护士冒着大雪,仅穿着防护服加一件洗手服的他冻得瑟瑟发抖,大雪里护目镜起了雾气看不清楚又担心病人没有跟上来走错路,他每走一段路又回过头去清点一遍人数,这让他的速度比平时慢了很多。正当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没注意旁边已经有许多病人围了上来,你一句我一句的为我们说话,“你没看小伙子冻成什么样了”“护士多不容易啊,千里迢迢冒着危险来救我们”“都相互理解吧,我看这些护士都很好”。 我常说,我们护士都是给块糖就能甜很久的人,哪怕受了委屈,一句理解宽慰的话,就足以温暖我们很久。

大疫之中有大爱,然而大爱最是无言,大爱最是无声。没有华丽的词藻,每一名奋斗在一线的护士用行动实践着职业精神,萤火之光能汇聚星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终有一天,一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里所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海市东方医院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护士 查韵

2020年2月19日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方舱医院的医护们

医护篇:上海老师,感谢你们来守护武汉!

湖北武汉对于我们是家,是故乡,是工作的地方。而对于“援汉者”她们来到这座城市是陌生的,甚至有点新奇,但更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

和我们一起上班的有上海仁济,东方,胸科……医院的老师,她们很温暖,很细腻,有时遇到一口武汉方言的患者她们总是很耐心的去听,让他们说慢一点,询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说普通话。主动的去询问,去交流。有一次我接管了上海老师管的病人,中途给病人打了静脉留置针问他痛不痛,他说“一点都不痛,又说了一句你肯定是上海的老师吧,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武汉,辛苦了”。也有病人问她们武汉这么重的疫情,你们来这么远的地方舍掉父母,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你们怕不怕?她们微微一笑“怕肯定是怕的,但为了武汉,为了中国,舍小家顾大家是我们应该做的。”这就是上海老师的心怀。

她们对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给我们送来她们从上海带来的三文鱼罐头,上海风味的红肠,红烧排骨,水果等,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下班同时摘下口罩看到我们脸上快形成压疮了,第二天她们给我们送来了剪好了的压疮贴。我们的同事衣服破了她们给我们送来了全新的洗手衣……这本该是我们要给她们做的却全是上海老师给我们送下的温暖。谢谢你们,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去看樱花,游东湖,逛汉街,吃热干面,豆皮,周黑鸭……

武汉第三医院护士 甘婷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方舱医院的医护们

医护家属篇:逆行者的光

经常被父辈们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过苦,没受过穷。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懂担当,不懂奉献。一次抗战疫情,让国人觉醒, 正式那些平时被父母宠爱,被幸福滋养的年轻人成了与瘟疫抗衡的脊梁。

------题记

每束逆行行者的光都是人间的希望,2020年年初,这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度过了一个有史以来最揪心的庚子春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了守护祖国人民的安危,你成了这群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你是丈夫, 是父亲,更是子女。纵使我心里有千万个不愿意,但送到嘴边的话却是,你放心去吧! 你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我为你感到自豪!

当有人抱怨被疫情隔断了回家的路,围在城里无法进出的时候,你却和其他135名“战友“义无反顾地扑向那最危险的地方,大疫当前,谁敢立马横刀,唯有你们,白衣战士,口罩之下别人不认识你,但他们都知道,你们是英雄。

还记得你打电话告诉我说“我报名了,我们接到卫健委增援武汉的通知,我觉得我可以去”。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旁人看来其实无关紧要,再平常不过了,可在我看来,这就像命令一样,随时待命,随时赶往武汉。果然,除夕,年夜饭还没吃的一半,当你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紧绷了。不出所料,通知赶往武汉支援,立即出发。送你去浦东疾控中心的路上,我没有说话,你也沉默不语,到了以后你说了句,“看来我们今晚就要出发了,你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打开新闻,铺天盖地的全是一条条关于“逆行者”的消息,每一条都会让我泪目,我心疼他们,更心疼你,当我看到你的脸颊被护目镜口罩压得变形的时候,还故意挑逗你说,你看你现在真丑,其实我想说,我真的心疼你!

我知道生命很珍贵,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很珍惜,而这些“逆行者”,你们何尝不是呢?我感谢每一位“逆行者”,我对你们心存敬畏,你们付出了太多,冒着生命危险,因为你们的义无反顾,更为每个人增添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至暗时刻,你们为人间带来了一束光!

上海援鄂医疗队许诗琨家属夏江临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上海援助队队员高彩萍之子同学画作-武汉加油

医护家属篇:武汉不怕

庚子鼠年

病毒来袭

但是

武汉不怕

那美丽的白衣天使

瞬间披上战袍

勇敢地冲上战场

口罩虽然遮住了他们的脸庞

但那坚毅的眼神

透出的是浓浓的希望

那绚丽的迷彩服下

是钢铁般坚强的信仰

善良的人们

纷纷敞开温暖的胸膛

他们为武汉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防火墙

天已渐亮

病毒终将无处可藏

武汉不怕

看那傲骨梅花

早已悄然绽放

上海援助队队员高海萍之子同学庞昊昕

《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全景式展现武汉方舱医院抗疫实情-LMLPHP

▲上海援助队队员高海萍之子同学庞昊昕-武汉不怕

志愿者篇:微光成炬 | 愿以微光,共筑希望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一场守卫生命的保卫战拉起帷幕。在这场保卫战中,有“白衣战士”逆行而上,不惧危难;有人民警察坚守岗位,保护群众安全;有社区工作者奔波忙碌,在社区构筑疫情防控的有效防线。

而我们远在上海,却只能呆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每日刷新着最新实时疫情地图,替武汉疫情忧心忡忡,但却不知能为疫情做些什么。终于,2月11日,我们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理事长、复旦大学社工系系主任赵芳教授与睿家工作团队进行了一次微信语音电话,电话里她带来了一则消息:武汉“社工共振”团队正在招募线上志愿者,组织社工志愿者、心理志愿者、医务志愿者进入病友群为病友提供线上支援。听到这则消息的睿家立刻报名,加入了社工共振的团队,希望在线上为方舱内的病友们提供支持,尽绵薄之力。

进入方舱群的第一天,因为对舱内情况和对病友病情不了解,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回应着病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及时解答病友的疑惑,收集他们反馈的问题,及时与在地的工作团队进行沟通、跟进,并将跟进结果及时反馈给病友。面对有较大情绪变化的舱友,及时与舱友进行微信或电话联系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积极倾听、共情和陪伴。一天结束后,团队的志愿者们围绕一天的线上志愿服务内容进行复盘,优化,以便第二天更好地回应舱友需求,让方舱内的病友们能够感觉到有支持、有陪伴。

进入方舱群的第若干天,对舱内情况、对病友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病友们也对我们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线上志愿团队多了些信任,除了回应病友的问题外,病友们也主动愿意分享他们在方舱内的生活:早晨的广播体操、中午丰盛的午餐、晚上的广场舞抑或是哪位医护人员的一曲高歌。

在方舱群做线上志愿者,有比较困难的时候,也有激动的时刻。困难的时刻是当患者提出需要个性化的需求比如鸡汤、理发推子等,因武汉物资相对匮乏,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优先保障舱友们的生存性需求而对患者委婉表示拒绝时。激动的时刻也是非常多:患者提出全家都在方舱,仅有一个未成年孩子刚做完CT,一旦确诊不知是否可以转至相同方舱,社工辗转联系在地工作者获取准确信息并给到患者反馈,最终全家顺利在同一舱内团聚的时刻。当病友们从只在群内提问题逐渐转变为协同志愿者一起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协助病友清洗地面、进行消毒,发放餐食,维护环境整洁,反馈其他病友的需求的时刻。当病友在群内点一曲《汉阳门花园》,共同聆听这首包含武汉记忆歌曲的时刻。

虽然只是一名线上社工志愿者,但能感觉到我们一直与方舱内的患者同在,我们为他们的病情而担忧,为他们在舱内的歌舞而欢呼,为他们的出舱而欢喜。虽从未去过武汉,但这次的线上志愿者的经历,让我们与武汉有了一丝牵绊。待到疫情过去,春暖花开时,一定去一次武汉,感受一次樱花缤纷,走一走汉阳门。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线上社工志愿者上海孙瑜写于2020年2月25日

志愿者篇:一切只为了更好的遇见

今年伊始,武汉肺炎,疫情爆发,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作为东西湖客厅“方舱医院”的一名线上志愿者,很荣幸能有此机会为武汉同胞以及医护人员们尽点绵薄之力。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聚集,在距离武汉400多公里的地方,我并不想做个旁观者,仅以这次的志愿参与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

回想疫情开始至今,无数令我痛心与感动的时刻在脑海中回想,最令我为之动容的是看到《人民日报》播出的一则视频:“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肺炎殉职,护士妻子痛哭送别”。车子里面的院长再也听不到妻子的声音,而妻子痛心欲绝的哭声让我们每一个人也为之痛心。我们不是当事人,也许我们在家中只要不出门,这场疫情似乎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伤害,无非是一段时间的停工停学。而那些被这病毒感染的同胞们,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医护人员,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战争啊!我们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到:“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谢谢你们,勇敢可爱的医护人员们!

相信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攻克难关,相信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等到武汉这座城市的病好了,你们也可以脱下防护服,摘下护目镜,扔掉口罩,轻松地当父母疼爱的子女,开心地逛街,吃着喜欢的东西,舒舒服服地睡个觉,清晨的阳光照进房间,你们是最美丽的人儿!只为了更好遇见,才赠予了距离和时间,那一天,值得等待,那一眼,满载星海!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志愿者安徽省 陈香蓉写于2020年2月24日

05-09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