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9月12日下午,周励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作协举办

【导读】感谢声飞来,发自每位到场者的内心。感谢周励对历史和世界的探索,感谢她以文学表达人性思考的大视野,感谢她对华文文学的突破,感谢她生命的激情书写和善良捐赠的辐射。

9月12日下午,旅美作家周励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举办,主办方是上海作协和上海三联书店,华语文学网承办。陈思和、李天纲、王晓玉、葛红兵、钱虹、吴敏等文学批评和历史领域学者,薛海翔、沈嘉禄、孔明珠等海内外作家,陈先法、府宪展、朱蕊、龚建星等出版界媒体界人士出席。高空物理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杨惠根也亲临现场。研讨会由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主持会议;上海三联书店董事长陈启甸、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上海市原副市长、兵团战友周禹鹏致辞。

周励因南极探险与文汇讲堂结缘颇深,2017年,文汇讲堂邀请杨惠根、杨剑主讲南极和北极,周励作为特邀嘉宾听众;2018年讲堂刊发了周励撰写的激情长文;2019年,雪龙2号出发科考期间,周励又发来踏上冰岛的体悟等。记者有幸受邀参加了12日的研讨会,感受到周励一贯的的气场和激情,当然还有谦逊、真诚。现刊发周励自序,并摘编研讨会部分精彩观点,还原一个立体的周励。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喜欢周励,喜欢《亲吻世界》。

周励未来的计划是希望把今年3月在《中国作家》发表, 并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孵化赞助的电影文学剧本《南极大救援》搬上银幕,此外,还打算写一本新书:《在场:人类极地探险简史》。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周励著,责编匡志宏,2020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定价78

【作者自序】

请与我同行

——关于《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当生活变得苦涩,友谊从身边溜走,孩童也不再相伴我们左右,我们还可以与莎士比亚和歌德一起坐在桌边,和拉伯雷一起嘲笑世界,和叶芝一起欣赏秋日的美丽,这是一些向我们奉献了最好事物的忠实朋友,他们从不要求回报,却永远等待我们的召唤。

——威尔·杜兰特《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好文学艺术和历史,爱好户外运动和探险,请与我同行——到一个与人类辉煌历史进行对话的安静世界去。 我相信,你会因为心灵的盛宴而狂喜,因被天堂之光照射而陶醉,因与久违了的伟人相逢而重新唤起巨涛般的激情。

歌德曾怀着敬意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时光荏苒,从1985年携带40美元赴美自费留学,至今我已在纽约生活了35年,亲眼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曼哈顿有我的奋斗青春和燃情岁月。从曼哈顿出发,我追随自己的梦想游历了世界130多个国 家,探险南极点、北极点,探索珠峰和攀登马特洪峰。在风雪行旅和日夜兼程的难忘时光,那些历史上撼人心弦的时刻,譬如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极点竞赛,那些从希罗多德开始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与探险家伟大的发现与不懈追求,一直激励我前行。

在纽约疫情期间书写回忆:汇聚世界各地游历散文及极地探险

本书是我在纽约疫情期间书写和整理的作品,记得早春二月时,白天我与北美文友一起为武汉各医院张罗募捐运送口罩防护服,晚上万籁俱寂,我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时常心潮澎湃地写到晨曦微露。直到窗外渐现万道霞光,我依然沉浸在生命片段的回忆里。美国发生疫情纽约封城后,虽然每天忧心忡忡,但有了更充分的写作时间。

第一部分是二战历史散文系列“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主要根据近年来我对跳岛战役进行的实地考察而写。说是探险,因为时而浮潜海底“战争坟墓”,时而须雇直升机或单人小飞机飞往小岛,浓雾大风与突降暴雨都带来心理挑战,是名副其实的历险记。我先后踏上了贝里琉岛、塞班岛、天宁岛、关岛、冲绳岛、科雷吉多岛、吕宋岛等太平洋战争遗址,怀着震惊与感伤,我像考古学家一样仔细发掘历史上或有或无记载的实物与事件,并去华盛顿海军陆战队硫磺岛战役博物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考证核查,为的是探讨战争原貌中的人性及狼性,有时甚至是人性至狼性的转换,解开鏖战杀戮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六篇系列散文在微信公众号陆续发表后,引起史学界和文学界人士的较大反响,我的学者作家朋友李天纲、韩钢、沈志华、金光耀、金大陆、陆士清、汪澜、卢新华、苏炜、葛红兵、陈公仲、陈瑞琳、少君、北奥、陈屹等,先后发表了激情洋溢的点评和感言,经济学家孙恒志和南大教授刘俊还动情地写了诗。他们惊讶我在贝里琉岛战役遗址发现的尼米兹石碑,同时因这块石碑所揭示的“在败者与炼狱面前,王者的谦虚、对失去生命的悲悯与对军事专业领域勇猛同行的敬佩,都放射着人格与教养的魅力光芒”而深感震撼。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周励在贝里琉岛战役遗址发现的尼米兹石碑

第二部分收录了我在世界各地游历的散文。其中《梵高的眼泪》《惊魂“歌诗达协和号”》《冰雪烈焰肯尼亚》《古巴奥德赛》《追逐日光)》等各篇均为新冠疫情期间所写。著名旅美作家卢新华在读完《梵高的眼泪》后写道:“这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女作家在写另一个被激情燃烧着的男画家的美文——不是用笔,而是用心写的。她是梵高隔世、隔种族、隔性别的知音……”也有部分文章如《寻找腓特烈大帝》《寻找伏尔泰》《寻找路易十四》《牢狱遗痕》等虽曾在旧作《曼哈顿情商》发表,但这十几年我重新走了那些“寻找之地”,发掘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感受。耶鲁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孙康宜感言:“My goodness! What a fantastic article that brings history to life!"(我的上帝!多么美好的文章,将历史带入生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我的极地探险。我先后去过四次南极,三次北极,两次马特洪峰(一次攀登、一次飞越),两次珠峰,一次巅顶航拍、一次攀登珠峰大本营)。我还有幸在南极认识了至今保持15次珠峰登顶世界纪录的戴夫·哈恩,他是受BBC委托,1999年在珠峰8170米处找到失踪75年马洛里遗体的美国探险队骨干之一。我们成为好友,在联合冰川大帐篷的熊熊炉火前促膝倾谈。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周励先后去过四次南极,三次北极

“百年之大变”的格局下更需要追逐梦想,亲吻世界

2017年底我实现多年梦想来到南极点,在最静谧纯净、宛若梦境的地球尽头与帝企鹅亲密接触;2016年在广袤无垠的北极点,北极熊带着两只可爱的小熊宝贝向我们的核动力破冰船走来。因为地球暖化,帝企鹅和北极熊都面临困境。所有这些极地时光与燃情时刻,都写入了我的最新作品《珠峰逐梦:寻找马洛里》。

我喜欢雨果评论莎士比亚的名言:“谁要是提到‘诗人’这两个字,他也就必然是在谈论历史学家与哲学家。荷马包含了希罗多德和达莱斯。莎士比亚就是三位一体的人。任何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反映镜,这就是观察,还有一个蓄存器,这便是热情;由此便从他们的脑海里产生那些巨大的发光身影,这些身影永恒地照彻黑暗的人类长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书写非虚构文学,是时光岁月赐予我的礼物,也是冥冥之中我的文学使命。不久前我在大西洋航行,眺望蓝色大海中灰色岩石的幽暗孤岛——圣赫勒拿岛,那是拿破仑流放和死亡之地,我想起拿破仑临死前曾这样写信给儿子罗马王:”希望我儿子能学习历史,因为它是唯一真实的心理学和哲学。“

今天,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也许我们正面临着“百年之大变“的格局,面临着更不确定的世界。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面对着共同命运,当下的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追逐梦想,亲吻世界。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周励探访战争岛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上海三联书店黄韬总编的热忱鼓励,以及责编匡志宏女士精心敬业&日以继夜的勤奋工作。还要感谢原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部主任陈先法的竭诚帮助,他是我《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新版)和《曼哈顿情商》的责编,我们有着30多年的深厚友情。最后,感谢每一位亲爱的读者,你们永远为我带来惊喜和力量。 面对灾难和不幸,记住丘吉尔的话:“勇气,是人类最可贵的品格。”

周励

2020年6月6日

写于纽约曼哈顿

【研讨会观点】

周励其书

匡志宏(《亲吻世界》责编)——

93天出书记:重构中的双重超越

我今年4月22日下午从黄总接到这本书,那时候只是目录。没有想到刚刚加上周励老师的微信,她的电话就打过来,那时候是纽约时间晚上2点,一打就是45分钟,从那天起,源源不断的信息涌入,所有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通过微信交的稿。读了前面两篇后我被震撼了,作者不是书斋里的学院派,她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个世界,如果她之前那两本书更多是从自己出发,这本书是她对自我的超越。我很快意识到这本书不应该那么随意地被出版,周励老师最初只想把新作和旧文结集给关心她的老读者一个交代。作为出版人,我有责任做得更好,并且传达给更多人。于是开始了艰苦的沟通说服过程。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亲吻世界》责编匡志宏

周老师之前出过两本书,有她自己对书的理解和坚持。我只能告诉她,我从她的文字当中读到一个人不懈追逐梦想的勇气,并且被她如火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感染,相信这本书可以吸引并打动一大批新的读者。我们目标不是出一本书,而是出一本有深度、影响广泛的经典作品。沉寂多年的她需要新的形象重回大众视野,这样需要对书的结构重新做调整。我给她的微信留了几段文字,期待她的裁决。第二天起床,听到她一段段留言,她接受了我的建议!

新书框架确立后,我们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她写到纽约夜里7点,我这边晚上7点,埋头开始看。编辑这本书的工作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前后重复出入需要统一,涉及众多学科、各种门类需要核证,加上想在大量照片中选出合适的数量展开叙事,为每篇文章配上手绘路线图,如果说作者负责大胆想象,编辑是负责小心求证。书稿付印前93天里,几乎天天围绕这些细节在转,劳动节在劳动,端午节同样在劳动。

周老师也一样,不但要赶写新的文章,还要负责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她大量工作靠看手机微信,我都担心她眼睛的承受度。周老师的目标是在上海书展期间跟读者见面,和上一本书一样。但因为疫情原因,她花巨资赶回上海,因为隔离14天而与书展失之交臂。

书名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和反复才确定。它是从第二部分标题中截取的,我觉得切合书的内容又传达了文字中的激情,在书快出版的时候,世界形势发生了许多出人意料的变化。在大国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怎么心怀大爱保持理性,我们觉得亲吻世界传达了一种态度,所以又一次达成共识。考虑周老师和曼哈顿的关系,加了副标题“曼哈顿手记”。

这是大家眼前的这本新书的出炉过程。

陈思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知名文学评论家)——

创华文文学新视角,扬时代大写人自信

读了这本书很感动,但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定位。周励女士是世界华人文学的作家,何谓华人文学的概念原来很模糊,但读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概念完全被颠覆了——这才是世界华人作家的标杆。首先给我冲击的是巨大的世界视野,书中讲到的人物、地理地图、活动空间及历史内涵,甚至世界的奇奇怪怪的角落,周励都把它们给呈现出来了。她不是全球旅游后写点随笔,而是向世界挑战。尤其第一部分给我震撼非常大。里面讲太平洋战争,她能世界战场写得如此开阔,对战败一方有足够的谴责,对因失误引发的平民的死亡有非常精准的统计,但对战胜一方也毫不回避失误和惨败。历史的事实可能比周励所写的还要沉重。现在,周励能借助于历史的文献,假以文学的语调,佐以理式的场面,更重要是贯穿着世界的眼光,组合成这本书的写作空间。这本书完全刷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视角,并达到一定高度,这个高度,周励能做到,以后也会有人做到。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周励在研讨会上

其次,周励完全避开了写点风景的小情怀,有些地方超越了一个作家的本质,她变成历史学家,花大量的精力去考察,求证某些历史上的疑虑、疑问。这三件事情,去国会图书馆查照片的真相,到战场上找墓碑,用自己跑步的生命体验寻求梵高自杀的真实,这三个不同场景不同的劳动方式值得研究历史的人去学习。

第三,推动这个作品创作完全是她的超乎常人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份生命的书写。不能想象这么一个年龄的人能够去爬山跳海,她强大的生命力支撑了去探讨世界的奥秘,探寻人类的奥秘,探究人类历史的奥秘,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值得弘扬。这个时代被称为小时代,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去英雄化、去是非化、去人的崇高性,一些卑微的感情笼罩了对人的解释。周励的书写,重扬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对人的本质上的肯定,等等。未必每个人都能学习她,但是她给我们提出了高的标准,重新激起大写人的自信。

葛红兵(上师大中文系教授)——

传递微光,展示重新拥抱世界的可能

《亲吻世界》代表了周励,代表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观点。“亲吻世界”这四个字重塑也重构了当代华语文学的世界历史、人类情怀。汉语作家在过去一百年中有过几次高潮,比如五四时代,鲁迅不忌讳东欧文学,那时主要是被压迫者的文学;然后是1980年代;再以后就比较弱。但五四时代马上被“救亡图存”所掩盖了,1949年以后,马上被断美关系、断苏关系所遮蔽了。

当下的新时代,对于文学界思想界来说,重申过去对世界的人类情怀,站在更高的历史的角度上看待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关系,变得尤其重要。亲吻世界,是对当下一些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修正,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分子意识的重申。

这部书同时展示了在历史当中寻找现实的动力。当下中国文学界反思二战的作品,大部分还处于简单的抗日思维里。周励这部作品,在历史当中看到了现实当中亲吻世界的可能性,纪念当中的可能性;在疫情时代的至暗时刻,大家都在怀疑还有没有机会跟世界重新拥抱,跟世界重新亲吻。现在它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微光,这个微光是每一个有历史记忆的人都觉得要小心呵护的。

沈志华(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冷战史研究专家)——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书写者共同努力传播历史真实

我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历史研究主要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怎么把历史学家象牙塔里研究传播给大众,以此能改变人的观念?写《三国志》的人写不了《三国演义》,但后者一定在前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历史研究有最根本的作用,但是要传播到世界和社会上,恐怕要靠历史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历史文学家联合才能把真的历史本来的面貌告诉世界。我们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二战,冷战,比如朝鲜战争很多细节,怎么让大多数人都能看到?还有教科书的编写。怎么做好历史学科向社会公众传播的转换工作,是从周励这本书得到的启发。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沈志华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教授)——

“双城作家”的视野

周励现在很多时间住在上海,也在上海和纽约之间飞来飞去,这次克服了这么大的困难,又回到我们当中。我引入王宏图教授的概念,不妨把周励称为“双城作家”。

上海的作家有这个视野,跨出自己的城市来看出生城市,或把自己作为世界的公民来描写,周励是这两个城市的使者,也是两个城市的孕育出来的作家。她的写作有两个出发点,上海是她的根,纽约是她生长的地方,纽约也可为上海孕育一些文化的样式,上海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大都会。比如她描写法国一系列的作家,这个问题是上海带出去的,因为我们从小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左拉、罗曼罗兰,从上海带到纽约,又从纽约走向世界,这样的思想状态非常好,非常有意义,非常美妙,这是周励带给我们的启示。

徐庆全(原《炎黄春秋》副总编辑)——

文学是感知现实的“节点鸭”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家的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一个点。1992年我读到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非常受鼓舞。当时给我两点启发,第一,当我们觉得中美关系进到低谷以后,你突然看到一本讲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小说,让学历史人产生期盼;第二,对当时失去自我的人群,这本书给我们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此后我讲课总给学生推荐这本书,如果失去自我,从这里能找到今后的方向感。

我特别希望《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这本书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样,让我们能感知到作家所体会的历史与现实,历史学家是照镜子,文学家是感知现实,所以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节点。

周励其人

薛海翔(旅美作家、周励文学发小)——

17岁时的大胆、反思、实干,如今依旧

今天在作协大厅里能够看到周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周励是我的文坛发小,我们两个从1964年就是五十四中学初中同学,当时我们一起聊天,抨击文革,只不过我们是干部子弟,父辈被打到,我们这些要求革命的学生怎么会变坏了呢?所以自然想不通要反对,搞了很多书来看,想论证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我们只敢私下说说,周励却写成信寄给报社,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旅美作家、周励文学发小薛海翔

1980年代,我去美国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她家过的。那时我已经是所谓青年作家,她那时候在做生意,她领着我到她公司大楼的小房间看传真机,那时候中国没有,她领着我走到第五大道,“这是我进口的纱巾,这是我进口的衣服”。后来几年都写进了她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她当时跟我说,别看你现在写书,我以后也要写的。她果然写了,影响如此之大。周励总是敢于行动,总是做了再说。

她这个人的特点,看的东西要有现场感有介入感,前几年还要去刚宣布要开发的雄安看看。50多年过去了,她一点都不改。所以,她的作品都是非虚构的,咄咄逼人,才会让她生命力一直往前。她最近才想要写虚构了,技术上生疏得很,但她脑子很活,我给她讲了几次虚构的技巧,她写成了,而且还发表了,还会拍电影。

我为有这样的发小引以为豪。读《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会发现周励豪爽外,还有颗诗人的心,周励的亲吻不是用嘴唇,而是用心。

修晓林(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作家、周励发小和邻居)——

周励的善良和美好在书里,也在书外

我和周励的友情可以追溯到童年幼年,因为我们同住在常熟路利华公寓,我住2楼,她住4楼。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十年,我们都在一起,而且对文学有共同的热爱和追求。周励给我的印象是: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都要问为什么,不甘落后力争上游,不肯墨守成规也不愿意固步自封,敢于挑战自我。十年中她去黑龙江兵团,我到云南建设兵团,回城后我们共同开始构筑作家梦。在文学之光绚烂的1980年代,我们努力地读书、勤奋地写作,周励带到我到《上海文学》杂志社,到社;我带周励去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互相帮助。现在看起来,我们起步阶段打下那么好的基础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家没有十年的磨砺和退稿的折磨,是无法锻造成才的。当时我们有激情,但缺乏情感和经验的积累。

现在周励走在文学的高原上,周励这本书里能感受到强烈的感情:拒绝战争、呼唤和平、崇尚美好,她表现出内心的强大的爱心,这种爱心在周励的书外也有很多的故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她马上在美国捐款捐物,通过轮椅公司捐了几十辆轮椅;2006年到2011年,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捐了一百多万,包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稿费,用于中国贫困山区建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把当地学生读后感和感谢信向她反馈;上海2012年成立了知识青年研究会,是个研究高地,周励每年六位数捐助。去年六月份,上海的作家编剧彭晓言不幸去世,她委托她妹妹去他家里表示自己的心意。我做过彭晓言的责编,我都没有去,周励却横跨太平洋伸出温暖的手,很令人感动。今年全世界的疫情肆虐,她在美国以华人作家的身份发动捐赠,得到各地华人的响应。

周励昨天电话跟我讲,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爱,而且她本身也是想这么做的,这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善良、炽热、美好的情怀。

陈先法(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责编)——

回头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何热销162万

1990年,我出版了一本书《我在美国酸甜苦辣》,写的上海女子48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生活一辈子的故事,它是想告诉大家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就是星球上的一个国家,你在美国生存发展,同样要付出艰辛。突然有天晚上,我在家吃完饭接到一个电话,“陈先法,我是周励……你编的《我在美国酸甜苦辣》我看了,你写是美国老太,我是美国小太……你家在那里,我到你家里,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然后,我们见面,我听了周励的故事,非常好,就有了后来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周励的著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本自传性的百事记载、纪实小说

杨惠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

中国学者真正站在南极进行人类极致的探索

我是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时,正好与周励的南极点之旅在时间上重合,曾与周励老师微信相约:“非常高兴我们在同一时间踏上南极洲大陆,仰望同一个不落的太阳或南十字星空,有机会一起来思考南极的问题。”身处南极罗斯海的时候,通过各种资料研读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关于斯科特考察队南极点探险的各种遭遇和应对,以及关于斯科特、关于阿蒙森、关于沙克尔顿、关于坎贝尔等人物,同时第一次通读了周励老师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领略了周励老师对真理、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勇气和坚韧,这是极地探险家最重要的两个特质。因此,《亲吻世界》既让我感到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周励老师的南极点之旅是她关于对人类自身极限探索的延续,是关于世界尽头极致追求的求证之旅,让我佩服的是她的求真精神,为了伯德,她去美国国家档案馆调阅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照片、文字记载;对于英雄,在表达崇敬之外,也客观关注现实,如实记录美国南基点阿蒙森-斯科特站一名女队员评价“阿蒙森最棒”。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杨惠根

到了南极点,她关注南极点射电望远镜和冰立方中微子探测阵,关注人类首次黑洞周围的事件视界的全球观测,并求证我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为何没有参与之问。可以说,周励老师是第一位身体力行、现场求证并把世界南北极点探险和珠峰极限探险历史融汇一处的人文学者,贯穿其中的是她关于宇宙和人类未来的思考与追问。

最后,我想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飞行员理查德·伯德的《孤独》献给周励和她新书的读者:

世界的尽头

可能会是这样的

最后从悬崖后撤的男人

从这样的地平线上远眺

风儿止息

海面冻结

天空安详

大地在冰川的寂静里

一切归于宁静

28年后,超越“曼哈顿女人”,周励重推《亲吻世界》-LMLPHP

《亲吻世界》目录

相关链接:

周励(上):踏上冰岛,体悟中冰联合北极考察站朋友圈

周励(下):去冰岛看世界一半鲸鱼?将北极博物馆搬回浦东

在南极,东南极周励VS西南极杨惠根,看“冰冻地狱”难言岛如何建起第五科考站?

09-14 18:24